有物業在手的人持有的是一項資產,也同時是一項負債。原先你有200萬元,負債是0。把這150萬元作首期,七成按揭,購入一個500萬元的單位,資產便是500萬元,負債是350萬元。負債比率由0增至70%。借得越多,負債比率便越高。按揭更是一項10至20年的長債,同時也是短債,因為要每月償還,而不是在20年後才一次還清,引起了流動資產的問題。流動資產處理不當,你可能要變賣物業,又或是要面對被銀行收樓的危險。
大小雜費勿小覷
當你置業後,除了每月要償還按揭,你亦要繳付各種雜費如差餉、地租、管理費、水電煤上網電話等,也有其他生活開支要應付。因此除了要仔細考慮本金及利息支出外,流動資產是一項十分有用的指標,如果置業令你的流動資金緊絀,你應考慮在逆境時的償還能力。
甚麼叫流動資產?它是指打算一年內會變賣成現金或會完全消耗的東西。很明顯,它包括現金及短線投資的股票。一般而言,除了炒家外,物業不是流動資產,因為我們甚少會持有物業少於一年,而投資用的物業買賣頻繁更會引起稅務問題。
兩星期前的文章指出,負擔能力高,表示物業的按揭供款佔你的收入只是一個很低水平,這亦表示流動資產水平相對較高,流動資產高代表有很高的短期償債能力。如果每月支出是10,000元,流動資產有60,000元,是一個不錯的數字,即是可以支持6個月的支出,以上的支出並未包括供樓支出。假如供樓支出是15,000元,流動資產60,000元,只可支持兩個多月的總支出,即是如果該人士失業,他只可以支持兩個多月,實在不是樂觀的數字。要是失業時遇上經濟不景,想套現也只能賤賣物業,整個家庭有可能陷入困境。
考慮好處與風險
置業投資已談了近十星期,希望能令讀者在享受家庭樂前及期間,多考慮當中的好處及風險,令這項投資能帶來源源現金,而不是令你每月付出源源現金後在未來卻是一項負累。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及法律系講師李兆波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