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同事多年前放洋留學,在英倫愛丁堡念科技社會學博士,力陳經濟學者是用理性來「製造」市場,後更著書立說,現在本港某一大學教書,實在可喜可賀。筆者上網拜讀這位舊同事的著作目錄,有一篇文章分析電子貨幣技術的應用,談到八達通卡與Mondex卡等,提醒筆者這個世界還有Mondex的存在,也令人想起VisaCash及當年的種種,恍如昨天才發生,不禁又要話當年。
領先優勢未必成功
年前,科網熱潮起飛,應用於金融業的科技大行其道,叫不少金融界和資訊科技界趨之若鶩,電子貨幣便是其中一項被看好的應用。當年有人估計,電子貨幣會逐步取代一般的貨幣。MasterCard和Visa當年便挾着在信用卡市場佔有的領先優勢,分別開發了Mondex和VisaCash技術,積極搶佔頭啖湯,尤其希望開拓屬於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市場。當年所有專家和分析員都說,Mondex和VisaCash與信用卡配合有協同效應,有規模經濟,有品牌效應,勝算甚高。
結果如何,大家都很清楚。香港現行最流通的電子貨幣,是八達通;它的普及不用專家分析,都知道與它能在多種交通工具上使用有關;就連在市場打滾多年的電子交易商EPS,也不容易立足,近期更要找陳冠希等人拍廣告叫陣,營造用EPS是很潮的感覺。
科技不一定是直線發展。雖然具備first-comer-advantage、協同效應、商業模式、品牌效應及規模經濟等等「理性」因素,結果在現實市場一樣可以碰個焦頭爛額。現在,不少人持有一種科技決定論,認為潮的、好的科技一定掂,例如Web2.0一定掂、i-Phone一定掂、Facebook等社交網絡一定掂。
潮好科技不一定掂
若大家將目光看遠和看深一點,歷史給我們不少教訓:香港政府的電子證書和公共服務電子化ESD唔掂,外國當年有很潮的科技如pushtechnology和潮人SteveJobs的NeXT不掂,Linux多年來都是有技術卻缺乏商業模式......科技不能決定一切,經濟、社會、個人甚至政治因素也很重要。或許,正是我這位舊同事,要用社會學來分析科技的原因。
侯聯貴
電郵地址: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