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因再現 鑽石食經

陳夢因再現 鑽石食經

林海峰新近是但噏,說飲食節目主持懂三字已足:嘩、哦、嗯。怪今天平台太開放,大眾不辨良莠菁蕪!第一代食家陳夢因的《食經》早前再版,老饕們紛紛叫好,在「口感」、「嘩哦嗯」等虛詞氾濫的年代,這份半世紀前的食經,以味蕾和歲月砥礪出智慧,也正如陳夢因的自白:「我不是在講幾匙油幾匙鹽,是講為甚麼要放油放鹽。」
故人的智慧在文字裏重生,由陳夢因的媳婦娓娓道來。

記者:劉嘉蕙
部份攝影:王文忠

食經私房菜

愛吃的人不願意辜負任何一頓飯,跟吳瑞卿約在港青咖啡室,大部份客人都排隊等快餐,她施施然點了一客田螺,開懷地吃,還特地掏一顆叫我嚐嚐。
吳瑞卿是中大中文系博士、作家,也在香港電台主持節目,年前出過一本《食樂有文化》,去年將家翁陳夢因的30萬字《食經》重新整理出版,馬上掀起熱烈迴響,「梁文韜喜歡到不得了,跟着裏面的食譜辦了3桌,結果一呼百應,名額一下子搶光。我真的希望有機會多辦幾桌,讓讀者也參加。」

■《食經》再現(一至五),商務印書館出版,定價$58@。

第一代食家

50年代以筆名「特級校對」為名,成為食評界代表人物的陳夢因,是中國第一代新聞記者,任《星島日報》總編輯期間,開創先河寫波經、又寫食經。50年代資訊娛樂沒今天發達,陳夢因挑起當讀者「衣食父母」的重任,每天穿長衫跑街市、又到餐廳試菜,香港的飲食文字才慢慢成了氣候,「他很關懷大眾,這一點讓我很感動。戰後社會不同現在,很少家庭能負擔上館子吃飯或買好材料,於是他不斷鑽街市,在文章裏聊聊市況和菜價,教大家用簡單材料弄一桌好菜,又常刊登讀者來信,所以看這書你會讀到許多老香港情懷。」記者隔了50年翻《食經》,發覺文章依然耐讀,跟時下消費性飲食文字是兩個層次,「現在流行的食評主要是餐廳介紹,作者談談光顧後的感想,不會教人分辨好吃不好吃,像唯靈、江獻珠、劉健威那類會講點飲食道理的,很少人懂得寫。」

■陳夢因晚年還非常活躍,在家居附近阿拉美達海邊釣得鯊魚。

■陳夢因80多歲仍到加州打獵,獵得野豬。

■當年中環街市無人不識長衫佬食家陳夢因。

■被特級校對金指一點,酒家升價百倍,其中包括大元酒家的豆豉雞,廣告上亦引其推薦。

■陳夢因好客常設家宴,用小紙頭編寫菜單。

■《食經》於報章刊載之時每日收到大量的讀者來信。

■陳夢因交遊廣闊,圖為書法家張大千於一次宴客後,以書法寫菜單相贈。

洗手毋須做羮湯

嫁到食家家裏當新抱,吳瑞卿自言好幸福,「菜不用我煮,到老爺家裏吃就行!」陳夢因60年代退休移居到美國,依然貪鮮好奇,出了高壓煲,他第一個買來試用,自創「三豉蒸三文魚頭腩」、「金銀肘子」等菜式。每天的行程不是請客,就是作客,「誰打電話來請吃飯,他都高高興興出門。有時我們潑冷水,說人家找他去『戥腳』,他也不生氣,起碼證明人家心裏面想到你,轉頭立刻計劃回請別人。」陳夢因97年過身,吳瑞卿在整理遺物時找到一大堆手稿、菜單,趁《食經》再版,順道翻出來讓大家懷念一代食家,「過程非常艱巨,因為原稿有10本共30萬字,我們要分類變成5本;為了出大陸版,另外又準備2百多條註釋,然後中港台跑宣傳,可這都是很珍貴的文化精華。」

味覺回憶

出版社為《食經》再版舉辦味覺回憶徵集活動,邀請讀者投寄與食物有關係舊相片,以下是部份作品。

■龍江大飯店菜單封面,EricKwok提供。

■1987年禮餅券,許大偉提供。

網址: http://hk.myblog.yahoo.com/food-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