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幣與美元掛鈎,因美元持續下滑,加上內地物品不斷漲價,香港人購買能力大減。經濟學者教路,除了適當投資之外,小市民還可以在消費模式上動點腦筋,慳得就慳。一家之主換車換家電,應趁早吸納未反映外幣升值的現貨;家庭主婦購買糧食,則可考慮多存耐用食品。
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以身作則,表示過去兩日已先後買入4萬元人民幣:「人民幣今年已經升咗3-5%,去到年底仲會有得升,雖然息率好低,但係點都好過揸港幣!」
「啲餸菜越晏越平」
內地通脹持續,預期入口食品仍會不斷加價。雷鼎鳴建議家庭主婦不妨購入多點可以保存的糧食,如食米及罐頭:「不過呢啲幫助有限,唔通將個屋企變做貨倉咩!」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關焯照說,目前最優惠利率比通脹還要低,借錢投資不失為一個保值方法,但要慎擇投資項目。他並建議家庭主婦遲一點去買餸:「唔嫌冇咁新鮮嘅話,超市同街市啲餸菜通常都係越晏越平嘅。」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則指出,外國入口產品不會第一時間反映滙率,如必須添置或換購汽車或電器之類入口貨,就要立即選購,以免來日加價。
抗通脹貼士
買外幣:美元疲弱導致港幣縮水,買入外幣可以避免身家貶值,其中以人民幣風險較低
預購耐用物品:食品加幅顯著,其中食米及罐頭可儲存一段較長日子,預先購買可避免未來加價之苦
待價而買:超市及街市新鮮食品通常在每日較遲時間減價,如不介意不夠新鮮,買菜時間可稍遲一點
提早購買外國貨:汽車及電器等外國入口貨,預期會因港元持續低迷而加價,如須更換,則早點買入可能會平一點
資料來源:多位大學經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