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金句:Theenginewhichdrivesenterpriseisnotthrift,butprofit.─JohnMaynardKeynes
家附近是繁盛的商業區。區內商廈林立,中午時分,放飯的中西打工仔擠滿食肆和商場,場面熱鬧。地道的居民都選擇留在家裏進餐,因為知道基本上不會有食店座位閒着。這時,要得享片刻的安寧,也許只有溜進旁邊的小公園。
噢不,街上雖然排滿的士,但夾在茶餐廳和燒臘店中間的街尾小店,似乎永遠水盡鵝飛,比小公園更靜。人們路過時,尤其居民,老是不明白:「這店到底賣甚麼?」
缺乏自我定位
龐大的客源,替這個商業區催生了更多更高大的新商廈、新酒店及新食肆。以食為例,小小的商業區,進駐了泰式、日式、意式、法式、美式、中式、上海、潮州、廣東、海南、快餐、甜品、住家之類的食肆,各具特色,賣相獨特。可是,也永遠只有這家小店,門口的貨架,夾雜地擺放些飲品,加一些健康產品,又有一點亁糧。人們總覺得小店三不像──當他零食店,卻沒有糖果朱古力;當他熟食店,卻沒有蒸氣騰騰的即食;當他保健店,卻連廿四味和五花茶都沒有。要知道在不遠處,就有兩家中醫館,提供應診凉茶二合一了。
換言之,這家小店充其量不過雜貨舖一家,他們沒有自我定位,更加沒有宣傳。思哲未曾光顧,亦不見他們派傳單,倒是有次忘帶手機,入內借電話,逗留了五分鐘,其產品看了幾眼,好像是甚麼保健的東西,轉頭已忘記得一亁二淨。
連綜援都不如
煩囂的商業區,租金昂貴,何以容得下這小店?原來它就是特首表明會大力推動的社企。官府說,社企不是純粹的企業,亦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他們不僅追求盈利,更隨時為沒帶手機的人提供電話,我明白了。事實上,企業所謂的盈利,亦不過是對資本家資金及企業家能力的回報,政府資助社企,無非以公帑回饋社會,偏偏社企缺乏企業家能力,這樣計來,低效社企很可能連綜援都不如!
網誌: http://wanszezit.wordpress.com/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