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汽水、果汁及生果等均是令牙齒被酸蝕的「元凶」,但市民普遍對牙齒酸蝕認識不足,一項上月進行的調查發現,逾九成受訪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牙齒酸蝕問題,但逾七成人卻未有理會。牙科專家指出,經常進食酸性食物及飲品會導致牙齒酸蝕,市民應多飲清水或牛奶中和口腔酸性,並定期接受口腔檢查。
葛蘭素史克藥廠上月底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訪問570名25至45歲市民,發現92%受訪者有牙齒酸蝕,包括牙齒變黃、吃或喝一些冷熱及酸辣食物時牙齒會敏感,或牙齒邊緣已出現崩裂及變薄等病徵。不過,逾七成受訪者都不明白何謂牙齒酸蝕及其特徵,近三成人更誤以為蛀牙就是牙齒酸蝕,另有近六成人更誤解進食酸性食物飲品後即時刷牙就可預防牙齒酸蝕。
切勿含着酸性飲品
港大牙科醫學院副教授朱振雄指出,港人牙齒酸蝕情況普遍,缺乏相關知識令人擔憂。他解釋牙齒酸蝕其實是透過食物中的酸性物質軟化牙齒表面的琺瑯質,令牙齒出現變黃、變薄、崩裂等問題,進食冷熱、酸辣或甜食時會感到麻痹或刺痛,嚴重者更會因出現咬合問題,導致喪失胃口,並令牙齒縮小。
朱振雄建議市民減少進食或飲用酸性食物及飲品,或於進食一小時後以軟毛牙刷輕刷牙齒,並選用低磨損性及含氟牙膏,可減低對琺瑯質損害。他又指出喝下酸性飲品例如可樂時,應盡快吞入肚中不要含在口中,或改用飲管,減少與牙齒接觸,當牙齒變黃或變薄,應及早求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