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揚:中中、英中標籤消失<br>前教署長直斥:過去政策「好儍」

孫明揚:中中、英中標籤消失
前教署長直斥:過去政策「好儍」

【本報訊】繼中學界狂轟、學者的研究都指出母語教學徹底失敗,令學生英文水平行倒車後,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昨日終承認母語教學推行十年,中中學生的英語水平未能令人滿意,局方決定取消中中英中分流,預計數月後可公佈微調教學語言的方案。前教育署署長李越挺則直斥,政府過去一刀切嚴分中中、英中的政策「好儍」。

因應能力微調教學語言

逾200名教育界人士昨日出席教學語言政策研討會,孫明揚坦言,推行母語政策後,不少中中學生的英文程度未達滿意程度。英文程度不佳,最終會令本港形象受損。
他說,政府未來仍堅持母語教學政策,但在學校所採取語言上則給予彈性,使各學校可因應學生的學習能力微調教學語言,有更多機會接觸英文。他強調,學校必須達到五大原則,才可作出語教的微調(見表),令每一名學生都能達到中英兼擅的境界,「中中與英中嘅標籤效應、上車落車機制或者中中生入大學機會較英中為低嘅問題,都會消失於無形!」
教育局副秘書長甯漢豪也說,「中中英中效應對學生、對學校嚟講係一條刺,一日唔拔走,教學語言檢討推出嚟,都會引起討論。老實講,就算中中做到最好,都唔會收到最好嘅學生。」她說,預計數月後局方將可公佈落實方案。
在論壇中,當年有份參與制訂教學語言政策的前教育署署長李越挺則指,當年檢討語文政策時,原建議學生可在部份科目選擇以英語教學,但結果政府最後卻決定「一刀切」只將學校分為中中、英中。他批評政府「好儍」,結果要撥大量資源提升中中生的英文水平。

前教育署署長李越挺炮轟政府,一刀切嚴分中中、英中的政策浪費資源。

教育局新訂中學教學語言五大原則

1.學生應在中學階段達至中英兼擅,以適應大學或工作的英語要求
2.學校選擇教學語言時,須考慮學生的能力、教師的水平、學校的資源分配,以及學科的教學需要能否得到照顧
3.制訂監管機制,確保學校推行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語言安排,安排須具透明度及獲得教育局批准
4.糾正目前中中、英中的標籤效應,日後再無中中、英中之分
5.選擇的教學語言須顧及新高中學制

資料來源:教育局

你的意見?

●你是否認同母語教學徹底失敗?
●學校因應學生能力調整教學語言,你有何意見?
請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