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好熱,不計打機男長煲三國Game,文化界有易中天《品三國》、電影界有吳宇森《赤壁》、劉華新作,是演蜀國五虎大將軍趙子龍。
當全華人地區最炙手可熱的人物,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時候,這能以一句「咁啱得咁蹺」簡單概括嗎?文化產業不是吹水娛樂,國情高漲之時,眾人思路一致翻叮三國故事,背後其實有點警世意味。
所以,不要問《三國之見龍卸甲》何解個格咁似《江山美人》又係咪食《投名狀》古裝動作熱,也不要關心新戲炸了幾個山MaggieQ似不似古裝人……導演李仁港說,那都是末節了,「我要帶出《三國演義》的Poetry。」
李仁港品三國,洗耳恭聽。
上畫日期:4月3日
記者:劉嘉蕙
攝影:林栢鈞
家學淵源拍三國
李仁港的工作室,兩個書櫃堆滿史書、中國美術書,李家自明代起都是讀書人,爸爸熟讀《三國演義》,小時候常捉着他講三國故事,「細路仔都講很表面的,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借東風,學分劉備是忠、曹操是奸。」
長輩播下種子,李仁港後來到加拿大留學,自己拿起原著細讀,讀出另一重意義,「原來許多事忠奸難辨,劉備有其功利一面,而曹操的奸詐也情有可原,諸葛亮最厲害之處,不是他能借東風,而是他懂世故,人際手段非常圓熟。」
當上導演,他一直想拍《三國演義》,腦中不停構思拍攝場面,05年寫成《三國之見龍卸甲》一書,成為電影的雛型。李仁港的三國世界,以趙子龍的故事為骨幹,並創作了兩個角色,一個是MaggieQ飾演的曹操孫女曹嬰,另一個是洪金寶演的趙子龍同鄉大哥羅平安。將經典重拍,少不免要過書迷一關,從金庸到張愛玲,每度有電影改編,評論都烽煙四起,「我覺得情節忠不忠於原著,不是重點,最重要是大家覺得《三國》核心思想是甚麼?拍《三國》可以有好多方法,能夠拍得出核心思想,就是好劇本,你可以把工夫花在場面調度、將三英戰呂布拍得很精采,但不能忽略主題,這是一個本末問題。」
有多風光有多滄桑
三國故事中,趙子龍是常勝將軍,「一身都是膽」,長阪坡救阿斗故事為人津津樂道,「他是男人心目中的完美英雄,也是三國中少數能得善終的人。」晚年征戰,趙子龍坐困鳳鳴山,常勝將軍面臨潰敗,是李仁港最深刻一幕,「這是羅貫中要帶出之處,他寫每一個角色,前面有多風光,後面就有多滄桑,不是每個英雄都有漂亮收場。張飛被刺殺、諸葛亮仰天長嘆而逝、能者如劉備,中途亂了心智,為兄弟報仇,結果輸得很慘,黯然而死。大家講三國英雄,不要只看劉關張幾叻幾巴閉,羅貫中要說的是人性的變化,他們一時走錯了路,結果都要付出代價。趙子龍不同,我喜歡這個角色,因為他最把持得住。」戲名《見龍卸甲》,是趙子龍卸下俗世包袱,坦誠面對自己的意思,大敵當前,導演讓趙子龍與羅平安回應這命題,趙忽然感悟「為何而戰?」然後豁然開朗。
「其實羅貫中就係想講呢樣嘢。三國核心思想,他第一句就寫明了,不過好多人唔睇。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你和父母、情人,甚至跟這個世界,終有一天會分開,無論你喜不喜歡,天道就是如此。你做得成常勝將軍,是天道安排,然後又安排你有一天要輸,人聽明白了這個道理,面對失敗就不會黯然。」
宿命與樂天知命
李仁港亦以此為銘,「你可以說是宿命論,但《三國》其實不是教你悲觀,羅貫中也借《臨江仙》說明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既然成敗天定,面對人生,最好的對策還是樂天知命。如果輸咗,喺度嘈、唔開心,就是沒有修養。」
「能夠拍《三國演義》,我覺得很榮幸,我也明白,呢個係個天畀我嘅,或者有一天,我老了、體力差、頭腦不好,有個更好的來取代我,我會覺得,也不錯,我希望到時能像趙子龍般瀟灑。」
道具近鏡睇
博學之導
10歲起隨江蘇國畫家范子登學習國晝,加拿大溫莎大學傳理系畢業,84年加入亞視任編導,87年轉戰電影美術指導,94年首次執導《九四獨臂刀之情》,00年作品《阿虎》成為當年十大賣座電影,05年作品《猛龍》獲國家博物館入選為永久收藏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