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衞生部的組建,是今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中贊成聲音最多的一個,收納了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監局)後,大衞生部將成為醫、藥、食品安全和公共衞生四大「總管」,無論對推進醫療改革、降低高昂的藥費、提高國際及國民對中國食品藥品安全監督,以至解決過往兩部局職能交叉導致的藥品與醫療設備審批、鑑定、使用、信息反饋等等問題,醫藥界及公眾都抱有極大期望。
協調查處食品安全
近年由假、冒、劣質食品和藥品引發的安全事故頻生,不但影響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信心,睇病難、藥費貴早已廣受詬病,更限制了居民的消費意欲,怕日後有病冇錢醫,只有解決這個既民生又經濟的醫食問題,民眾消費力才會進一步釋放,中國產品形象與價錢才能提高。
藥監局「回歸」衞生部之後,食品安全標準、藥品法典以至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制訂,將收歸衞生部負責;藥監局只負責食品衞生認可、監管餐飲業、食堂等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以及監管藥品的科研、生產、銷售、使用和藥品安全。
由於食品田間種植、廠房加工以至市場銷售的安全監督,仍分別由農業部、質量監督局及工商總局負責,有關食品安全綜合協調,及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查處,將由衞生部承擔。
三權歸一恐難平衡
建立大衞生部,重新將醫藥合一,原意是希望提高監管效率,為未來艱巨的醫療改革鋪路,但大衞生部今後將集決策、執行和監督三權於一身,醫藥各分支之間的統籌協調和相對獨立能否做到平衡,會否出現新的權責不清,仍有待考驗。
至於藥品出廠定價今後繼續由發改委管理,抑或由衞生部接手,以及藥品行業發展規劃,由那一部門負責制訂,也需要釐清。去年才由行業谷底走出來的藥品及醫療設備行業,有必要進一步合併重組,以加強整體實力,否則仍難與國際同儕匹敵,看來大衞生部將是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工作最繁重、最複雜的一個部門,惟其改革成功,國民才可無後顧之憂,中國綜合國力才能在國際之間躍升。
記者:龍婉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