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林語堂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林太乙為聯經版的《語堂幽默文選》作序,說她父親常在人前恣無忌憚的說「老實話」。林語堂1965年自美國回台灣定居,有一次應邀到某校畢業典禮致詞。排在他前面的達官貴人,一個講的比一個冗長。終於輪到「幽默大師」上台了,他有感而發,劈頭就說:「演講應該像女子的裙子,越短越好。」
據大師女兒所說,此話一出,「引起哄堂大笑」。半個世紀前的台灣,除了政治禁忌外,文人倒可暢所欲言。那時台灣女性主義旗手還未現身,大男人拿女人面貌衣着來開玩笑還可保全身。語堂先生1932年創辦《論語》半月刊,列了十大戒條,其中一條是:「不主張公道,只談老實的私見」。看來女人裙子越短越好也是他一種老實私見。
《論語》以提倡「幽默」為宗旨。大師認為,「好的幽默,都是原於合情合理,其出人意外,在於言人所不敢言。」為了禮教,平日不便說出來的話一旦由「口沒遮攔」的人爆了出來,可舒緩神經。林語堂因此說「幽默每易涉及猥褻,就是因為猥褻之談有此放鬆抑制之作用」。
林太乙列出了經常給《論語》撰稿的作者名單,其中包括劉半農、趙元任、老舍、郁達夫和俞平伯。除老舍外,實想不出上列各家還有誰可以出來撐「幽默」的場面。台柱角色,還得由東主親自扮演。幽默不離諷刺,單看題目也猜到三分:〈蔣介石亦《論語》派中人〉、〈勸文豪歌〉或〈奉旨不哭不笑〉。1923年他在德國Leipzig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國任教北大等學府,開始「小試牛刀」,為報章雜誌寫諷喻雜文,對象是北洋政府。軍閥不一定是老粗,但懂得「正言若反」這種humor的實無幾人。《論語》戒條之一是:「不評論我們看不起的人,但我們所愛護的人要儘量批評」。對象之一是「現代武人」。民國十五年(1926)段祺瑞政府下令通緝四十八名文化教育界人士,我們的幽默大師榜上有名。
題材枯竭時,大師連上帝也不放過。〈夏娃的蘋果〉說我們兩位祖先吃了禁果後,開始知羞,用樹葉遮蓋下體,不意被「上帝在夕陽西照晚風徐來散步時撞見,由是將夫妻兩個趕出樂園」。後來上帝為了再給世人機會,「派耶穌下凡,叫世人將他獨生之子謀害,於是上帝心平氣靜,乃大大寬宥眾生。此說比齊天大聖偷吃蟠桃故事,更加荒唐。然此是耶道之幽默,姑且不提,單說蘋果。」
幽默大師「走筆」至此,突發奇想,認為亞當吃蘋果,因心中害怕,所以吃得半吞半吐,蘋果停在喉中,成了英文說的Adam'sapple。夏娃的蘋果,全落腹中,「變為子宮。聽說婦人分娩之苦,月經之髒,皆因吃此蘋果上帝故意責罰所致」。
語堂先生中英著作譯作等身。三十年代留美國時也曾在《紐約時報》寫過政論,以盡「書生報國」之志。但終其一生,他戀戀不捨的文類是讓他假幽默之名「胡說八道」的林家《論語》體。晚年他在《中央日報》開的專欄「無所不談」,正是他早年在神州大陸青春歲月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