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對港股投資者來說是個很好的試驗,因為外圍股市風起雲湧,上周二晚道瓊斯指數大漲416點,翌日跌46點,港股報憂不報喜,先升四百,後跌千二,投資者都一頭霧水,要找出元兇,結果理由一大堆,日圓拆倉,次按風暴,甚至可能爆發變種流感等,像霧又像花,歸根究柢基金大戶未準備大手持貨,升時不買,跌時跟沽,港股現況仍未樂觀。
去年升市,美國股市主要倚靠併購消息支持,今日微軟買Facebook,明日Google購Youtube,基本因素本無大動,卻仍推動股指急升,屢創新高,明明經濟衰退次按風暴已在耳邊隱隱作響,市場當其耳邊風。投資者不明白為何股價總是跟邏輯背着走,便會認為市場非理性,其實以新聞了解股市,都是用結果追逐原因,以倒後鏡看股市,可能不得要領。
羊群心理易犯謬誤
當然市場也有非理性的情緒極端,但股價卻常常走在新聞之前,筆者逢遇重大好消息,多是以沽貨為主,便是此原因。最近的好例子莫過於美股大升數百,換來香江股市差不多開市價等於最高價,當日追入,結果可謂慘不忍睹。而今時市場輿論的主軸,自是次按及衰退等議題,經濟學對於衰退的定義,是經濟出現連續兩季負增長,屆時官方將對外公佈確認經濟步入衰退。可惜經濟數據的收集、分析需時,公佈之時都變成滯後訊號,每周甚至每月發佈一次,經濟卻天天在運行,頗予人後知後覺之感。
筆者是經濟學初班,自覺經濟不外是人的行為,經濟環境好時人人樂觀,投資情緒高漲,媒體輿論自然是一幅幅榮景;反之經濟轉壞,市場意興闌珊,投資情緒低落,惡性循環令復蘇更舉步維艱,這些時候,媒體輿論反而是個不錯的晴雨表。
《經濟學人》一向有個別開生面的R-wordIndex統計辦法,以《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的報道中出現衰退字眼(Recession)為準,出現得越密越代表經濟步入衰退,結果倒比一大堆經濟研究更準確,因為人性總受身邊資訊影響,記者也不是專家,一樣有情緒,正如股市一樣,在R出現得最頻繁之時,經濟已準備好由谷底爬升。此法看似簡單,倒也道出了在股市生存的小道理,因為人總會受情緒影響,亦有羊群心理,如以所見所聽做決定,便容易犯下謬誤,相反更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港股或有終極一跌
說回港股,三月份過了半,市場仍無甚麼動靜,筆者說過3月政治事件一堆,股市寸步難移,想升都難;相反,壞消息不絕於耳,港股近日已處於應升不升,跌時卻來得誇張的局面,實不排除有終極一跌的可能。
若說股市會一沉不起,自此變熊,士佳認為說服力不大,反而先跌後彈機會較高,近日無甚麼好股可入,一於跟系統辦事,靜待後市明朗化。
張士佳
大唐金融首席投資策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