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飛行 - 林夕

夢飛行 - 林夕

周潤發常言道:「他的學識都來自電影。」
周正如張愛玲曾令人掃興地指出的現實,我們都是先在小說電影裏看見海,然後才有機會看到真正的海。在我還遠遠沒有必要未夠條件資歷不足去判斷誰是最愛時,已看了張艾嘉林子祥的《最愛》,要在很多年之後,才慢慢明白這是人生中最無助的難題,在我還沒有刻骨銘心到了解心酸時心真是會酸的談情說愁階段,看慣了亦舒,已把「令我們刻骨銘心的往往是一些人,與之結婚生子的又是另一些人」視為金句,但那是周潤發所說的,學識一個道理,從小說電影中得來第一手的看法,可笑的是,到我們領悟到為甚麼能結婚生子的往往不會是刻骨的人,只是二手經驗。
在一些稱得上偉大的電影中,見識到的真實世界該比我們自身的體驗敏感上百倍,真人真事給拍成電影,應該拍出連當事人也不懂得用的眼界看回自身,這才會提升看事看人看情的層次。電影應該不止做現實的鏡子,否則只是比我們日常家居打燈打得講究點的私房紀錄而已。
有次與朋友看陳奕迅張栢芝的《十二夜》,坐旁邊的朋友卻看得左傾右靠,一片不耐煩的表現。散場後忍不住問電影很悶嗎?得到的答案如暮鼓晨鐘,友人大罵,現實的愛情還不夠殘酷嗎,為甚麼要把愛情拍得那麼血淋淋地真實?忽然提醒我,有三個字叫夢工場,看偉大的電影學到那麼多,讓我們從此對現實看得更敏銳細緻又有何益?放下功利主義,享受電影帶我們遠離日對夜對的現實,一如看金庸,會忘記問黃藥師經營桃花島的經費何來,那才是度假般的夢飛行。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