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退出北京奧運舞台那一刻起,奧林匹克聖火又燃起了一團政治煙幕。迷濛的京城煙塵中,有黯然引退的荷李活巨星,也有這樣一位廿多年來不離不棄的美國學者。她曾代表北京參加全國大學運動會,在紅旗飄揚的大地上高叫過「保衞祖國」。也許她有點天真有點儍,但她始終相信,奧運之後,中國明天會更好。 本報記者
「我想我是全世界唯一非華籍的中國體育學者。」美國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斯分校人類學系主任副教授SusanBrownell同時是北京體育大學奧運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她的名片同時印有英文及簡體字,中文名字是包蘇珊。
1985年負笈北京受嚴密監視
包蘇珊與中國的關係是這樣開始的。1985年,她來到中國讀書,在北京大學深造中國文化博士課程:「我自小就對中國很有興趣,我的祖家住在美國南端,那兒有很多中國移民,尤其多鐵路工人。1910年代,美國種族歧視嚴重,我祖母的父親是位律師,也參與政治。中國移民組織了一個密西西比中國會,聘請了他為中國工人打官司,爭取權益,家族早已跟中國人建立深厚情誼。」
當年她到北京大學,東西方仍處於冷戰局面:「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在北大受到嚴密監視。我有自己的宿舍,獨立於本地學生。所有探訪我的中國人都要登記,要是有人探訪過我幾次,會被單位查問。」
本身是田徑高手的包蘇珊,曾代表美國參加國際賽,拿過獎牌。留學北京期間,她加入了大學的田徑隊,破例獲准融入中國人的社群,集訓期間,與中國同學共同起居,對她而言是難忘經歷。
全國運動會上喊「保衞祖國」
1986年,中國舉行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她代表北京市參賽,全場就只有包蘇珊和另一位北京美籍留學生是外國人:「我覺得那個運動會很幽默,揭幕儀式上,運動員要列隊步操。我們還要邊操邊叫口號,其中一句口號是『保衞祖國』。很有趣,竟然有位美國人在中國土壤高叫『保衞祖國』。我們又要唱大會主題曲:我們的母親是中國……」
包蘇珊在女子七項全能項目拿了金牌,還打破國家紀錄:「我頓時揚名北京,很多傳媒訪問我,報章大標題說我是『為北京爭光的美國姑娘』。」
最近她接受《西雅圖時報》訪問,報道刊登以後,隨即惹起反響:「我發表了一些見解,認為中國政府已做得不錯,奧運有助推動國際友誼,我反對杯葛北京奧運。」包蘇珊被批評是apologist,是對北京心軟的「護教士」。
有人說不應把奧運會政治化,包蘇珊不同意:「不同組織利用奧運宣傳,才令奧運更加重要,這就是全球政治的運作模式。我只想大家明白,真正能改變事情的東西是甚麼;是中國與世界各地人士走在一起,而不是簡單的聲討與杯葛。」今年8月,這位能操一口流利普通話的美國專家將會留在北京,與全人類一起見證,奧運將如何推動中國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