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廿二日臺灣選總統。這次沒有上兩次喧鬧,只聞到煙硝味,炮聲卻未隆隆。民眾厭煩一些瑣碎無聊的人身攻擊。兩黨候選人舉行兩次電視辯論,攻守有節有度,馬英九持重,謝長廷幽默,兩人在大陸政策、刺激經濟內需等問題上唇槍舌劍。這種辯論會,候選人不能犯錯,卻很難開拓票源。多數選民早已心中有數,聽辯論會只是「選擇性」理解,加強預存立場,不會因此而走票。當然,在選情緊繃的時候,辯論就算只感動少數人,也可能左右選舉的結果。我看這次選舉聲勢懸殊,辯論頂多是個插曲,不會唱成主調。
馬英九的王牌是形象清廉正派。他是「狷者」,不是「狂者」,應該不是一個「大有為」的領袖,但也做不了壞事。臺灣社會經過李登輝和陳水扁這麼多年過度動員,渴望休養生息,馬英九之出也許得時。馬抓住陳水扁政府貪腐,猛攻民進黨無能。謝長廷在黨內長期和陳水扁有瑜亮情結,亦友亦敵,競爭又合作;謝當行政院長僅十一個月,剛暖席就因提出「和解共生」得罪於陳,致遭撤換。而陳水扁曾在臺北市長之役敗北於馬,難怪謝企圖以四兩撥千斤,把馬的質疑歸諸「陳馬情結」,彷彿這是陳水扁時代的結束、謝長廷時代的開始。
陳水扁的賬記到謝長廷的頭上,公平嗎?謝既然代表民進黨參選,好歹都得「概括承受」執政八年的各種劣績,難逃「共業」。我痛惜原來富於理想的「民主進步黨」(謝取的名),久經陳水扁綁架而沉淪,黨內竟沒有足夠膽識向他嗆聲。選民懲罰這個黨的時機到了。謝長廷外圓內方,有智慧,副手蘇貞昌外方內方,執行力強,是最佳組合;可惜初選時結怨太深,心結解不開,國民黨搬弄蘇攻擊謝「奸巧」的說辭做電視廣告,播放得鋪天蓋地。有這種同志,就不需要敵人了。
辯論過後,公共電視臺請學者分析,觀點多元而不情緒化。商業電視臺轉來換去,但見一批熟面說客,有的記者裝權威,有游走政治的邊緣人,個個口沫橫飛,熱血沸騰,儼然真理的化身。欲在臺北養生,千萬莫看口水節目,免得給癡呆的談話淹沒而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