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需要一個願「撐」的人任廣播處長 - 李怡

蘋論:需要一個願「撐」的人任廣播處長 - 李怡

就政府突然降低廣播處長入職門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俞宗怡回答立法會議員質詢時表示,首輪招聘的20名申請人中,不足10人符合最低入職條件,政府曾考慮調派其他官員空降港台,但其後接納獵頭公司建議,降低入職條件,由最初規定應徵者須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降至只要曾任職廣播業或傳媒15年或以上人士即可。
換句話說,政府仍可能在兩大入職條件中,刪去任職傳媒15年以上這個條件,調派其他官員空降港台。
稍了解港台目前處境的人,都明白大學學位與15年傳媒經驗這兩大條件其實並不重要。港台目前需要的,是一個在危機中願意「撐港台」的人士去擔任廣播處長。
為甚麼要「撐港台」?因為在去年三月發表的《香港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報告》中,已顯露出「殺台」危機。在這個報告形成之前,自97回歸十年來,就一直有親北京與親政府的聲音,要求港台要做「官方喉舌」,不能用政府錢去罵政府。因此,港台面臨的危機有三:一、是一直以來有壓力要港台放棄獨立輿論、反映市民意見、監督政府的角色;二、是去年發表的「檢討報告」,指政府應成立的「香港公共廣播公司」不應由港台轉型而成,而又沒有就港台前途提出建議,潛伏「殺台」動機,有人懷疑這反映政府中人的意向;三、經費緊縮,人員在前途不明狀態下流失,港台有被「陰亁」之虞。
「檢討報告」是由一批資深傳媒人組成的委員會提出來的。這批人的傳媒經驗當然不止15年。但他們作出的建議卻違反了市民的意願。「檢討報告」提出後,中大的民調顯示,港台無論在「提供教育性節目」、「服務小眾」、「加強社會凝聚力」等都獲受訪者較高評分,而有超過七成的受訪者支持公共廣播應包括反映市民意見,監督政府的角色。多數受訪者認為港台過去在這方面扮演的角色是積極的。
由此可見,資深傳媒人也未必是廣播處長適任人選。如果他的經驗是永遠要聽老闆話或聽廣告商話,那麼他會認為既是政府出錢辦公營廣播,就應擔當「官方喉舌」。

長期在香港電台工作的人,會認同另一價值觀,就是雖拿政府錢,但實際上是納稅人的錢。政府應服務市民,而公共廣播對市民的服務,就是包括反映市民意見,排除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對大商家,涉公共利益的企業、政府各部門起監督作用。這是與長期在私營傳媒機構工作的人的不同經驗。美國國務院前天發表全球人權報告,指香港大部份傳媒由在內地有利益的商人擁有,新聞自我審查已越趨嚴重。具這種傳媒經驗的資深傳媒人,容或會提出如《公共廣播檢討》那樣傾向「殺台」的意見,而不會支持「撐港台」行動。
上星期,香港民間的「撐港台運動」在全港各區掛起超過400塊街板,街板內容包括:「公共廣播防假冒,港台轉型最穩妥」;「港台正在被陰亁,自由萎縮人心寒」;「LetRTHKdoitsjob-independently」。並重申:香港作為一個現代型的社會,不需要「官方喉舌」,但逼切需要真正的公共廣播。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俞宗怡表示,首輪招聘不足10人符合最低入職條件。廣播處長只請一人,為甚麼不可以在不足10人中選聘?眾所周知,申請者中,包括有大學學歷、有15年以上傳媒經驗的現任署理副廣播處長戴健文在內。他何以不合適,我們不予置評。但港台上下,和社會各界,都希望新任廣播處長,需能秉持港台一貫以來的價值觀,並能帶領港台度過文前所提及的三大危機。直白說,需要一位「撐港台」人士。
現時署理廣播處長傅小慧,在去年港台公眾諮詢會上,曾表示對港台同事的專業態度,不迴避敏感議題,非常感動,她又說,港台是有公信力的機構,有大眾認同的品牌,是社會的資產。也許,是否有傳媒經驗真的不那麼重要,欣賞、認同港台的價值觀,並願意撐港台向公共廣播轉型,才是市民心目中的廣播處長適任人選。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