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語 - 陶傑

中環語 - 陶傑

母語教學,一定失敗,呼天搶地亁跺腳也沒有用,因為英語是世界潮流,而且,要搞清楚,香港人的「母語」是甚麼?
是李我和鍾偉明年代的嶺南廣府話?不,且不說懶音充斥、咬字僻變,香港人二十一世紀的母語,早就英語化了。
例如,今天不說「我給你發一個電郵」,而是說「我send個e-mail俾你」,或者「我E俾你」。「我給你發一個電郵」,當然明白,但一聽就知道這是新移民,現實的香港人,就把這位操母語的純淨人士,在心中分了等級。
香港人的母語,嚴格來說,是「中環語」,也就是以前殖民地定下的金融經濟中心中環為價值觀的一套詞彙。身為中環人,他不會說:「我約你明天午膳」,而叫做「我哋聽日lunch」。
Lunch的地方,如果說約在「置地廣場」,對方會把你降半格。說Landmark,就差不多了。同理,沒有人說「星巴克」的,一定說Starbucks見。
E-mail,Lunch,Landmark,Starbucks,這一組詞彙,連油尖旺和屯門的電車男也日常操用,就是香港人的母語了。但這些詞彙又是英文,因此,為什麼不亁脆在學校承認,英語就是教學的母語?氣得呱呱嘈,也沒有用。中環語,就是香港人的市場語言,而且向廣東話的肉體靈魂,強勢入侵。例如,十多年前交談,打聽旅行行情,還會問:「打算花多少錢?」今天,大家都說:「Budget係幾多?」
連政府的AO,在中環lunch的時候,也這樣的交談:「FS個budget,Donald鬼咁nervous,因為唔衰得,CS唔出聲,阿爺嗰頭又昅住。」這樣的一句話,只有「阿爺」這個詞彙,永遠不會轉化為grand-dad,阿爺就是阿爺,其概念和定義,是百分之百的中國,其他如「預算案」、「財政司司長」、「曾蔭權」、「政務司司長」,早已用英文的母語取代,這才像一個中環人,而中環人,在香港這座紐倫港國際城市,就是高尚的身份。
這就是現實了。與其使用由英文強勢「進入」了的中環偽母語,為甚麼不亁脆盡量全改用英語教學?這就是常識問題,不,中環語叫做commonsense。沒有母語教學這回事,因為高科技和新觀念,全是英語帶進來的。除非立例,凡講一句budget、Landmark什麼的,一個英文字,罰款五千,全民互相檢舉,警察重罰,但你問問Donald,他肯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