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發改委不放手調控價格

國策透視:發改委不放手調控價格

在新一輪的中國行政機構改革中,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可謂是被削權最多的一個部門,因為整個工業行業管理權,將撥往即將成立的工業和信息化部,今後發改委將「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集中搞宏觀調控,搞綜合平衡,協調解決大問題,加強預測預警和信息引導」,但如何把握宏調與微控的分工,相信是發改委以至企業都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工業管理權被削

根據國務院周二的公佈,日後工業發展規劃、政策、標準制定以至具體審批事項,統統會交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新部門亦不會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以確保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但知易行難,中國通脹去年下半年逐漸攀升,儘管煤價節節上升,發改委不但不批准電力行業提出的第三次煤電聯動,國務院1月9日表明成品油、天然氣、電力、水、暖氣、城交及地鐵近期不得加價。
發改委更於1月15日推出臨時價格干預措施,要求一系列糧油食品實施加價前要報批,在1月17日進一步點名蒙牛(2319)、康師傅(322)等12間公司,將他們列入加價申報範圍。

物價屬宏調範疇

其實,站在企業來說,產品價格是屬於他們的生產經營和市場微觀行為範圍,應該可以讓他們獨立決定,但站在國務院以至發改委來說,物價或許就屬於宏觀調控的範疇,必要時可以作出行政干預,即使電力行業及石油煉化企業到今年1、2月份,已進入九成甚至百分百虧損狀態,仍然將價格調整權緊握不放。
若是如此,對企業而言,今次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對他們的意義就會大大縮小,因為無論行業政策及項目審批由那一個部門去管,站在他們來說只是換個監管婆婆而已,最重要的是部門在制訂價格聯動(如煤電)或價格機制(如成品油)後,真的按市場價格變動,讓企業能及時調整售價保持盈利能力,至於原先一直是市場定價的產品,更不應實施甚麼臨時價格干預,否則發改委所謂減少微觀管事,只會是一句空話。
記者:龍婉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