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醫療融資不能再原地踏步 - 盧峯

蘋論:醫療融資不能再原地踏步 - 盧峯

除了政制改革以外,醫療融資改革可說是政府最經常拿出來諮詢公眾的政策。從十多年前的彩虹報告書到哈佛專家報告到幾年前的頤康保障戶口建議,每一次都引發社會激烈反彈,每一次都無法凝聚共識,被迫擱置。
昨天,特區政府再一次提出醫療融資改革諮詢文件,就醫療制度的長遠融資安排提出多項選擇,希望市民及社會作出較實質的討論,為明年提出實質的醫療融資建議鋪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醫生表示,特區政府期望可以在今屆政府任期結束前有定案,從而解決醫療融資這個將長期困擾香港的問題。
醫療融資改革絕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所有發達國家及地區,所有面對人口老化問題的國家及地區都必須面對,都必須解決。今年美國大選其中一個重要議題正正是如何改善千瘡百孔的美國醫療制度。候選人一方面希望擴大保障範圍,讓沒有醫療保障的低收入人士不致「有病無得醫」;另一方面則要防止現有的醫保計劃如Medicare及Medicaid因人口老化爆煲。民主黨的兩位參選人奧巴馬及希拉莉在競選過程中就一再批評對手的方案不切實際。
香港實行的是全民性醫療保障制度,不會出現「有病無錢醫」的情況。然而,香港社會人口老化的速度比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快,醫療開支的增幅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會像幾何級數上升。為了保證全民性醫療保障體系可以延續,為了避免醫療服務質素大幅下降或輪候的時間過長,香港的醫療融資安排已不能再像過去十多年那樣原地踏步,香港實在有需要透過廣泛的討論選擇一套合適可行的新融資安排。
當然,任何新的融資安排都意味市民會有額外的負擔,這也是為何過去的建議胎死腹中的主要原因。問題是即使不採納任何新的融資安排,市民特別是納稅人依然免不了從腰包掏出更多錢支付醫療開支。試想想在沒有額外融資渠道下,政府只能在經常開支中不斷增撥資源應付大幅增加的需求。結果,政府要不是削減其他開支就是要開闢新稅源或大幅加稅。對市民來說,這肯定是額外的開支。

更糟的是,市民額外繳交稅款應對整體醫療開支並不會增加他們在醫療服務上的選擇,並不能令市民可以按本身的需要及能力選擇合適的服務,反而迫使市民繼續擠在公營醫療體系內,動彈不得及長期輪候。換言之,維持現狀是支出增加、選擇欠奉的方案,是極不化算的。
新提出的六個融資方案各有優劣,並沒有任何一個是完美的。它們對不同年齡、不同收入人士的影響也各有差異,例如全民供款的社會醫療保障可以短期內大幅增加整體醫療資源,對行將退休人士或長者好處最多。而醫療儲蓄則保證供款全數用在自己身上,但有關儲蓄額未必足以應付供款者長期的醫療開支。要分辨方案的優劣,有幾個重要的原則應該考慮。首先是融資方案能否增加市民在醫療服務上的選擇,因為市民既然要額外供款或買保險,他們理應有權選擇不同的服務,不應只局限在公立醫療體系。
第二個重要的考慮是新的融資安排能令私營醫療體系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能引入更大的市場競爭力量而不是讓醫管局繼續獨佔市場。只有促進私營醫療體系提供更多服務,市民才會有真正不同的選擇。
第三個原則是分擔風險(risksharing)。疾病的風險雖然人人不同,但某些疾病特別是長期病的風險卻大的非個人或個別家庭可以承受。不少中產階層市民最擔心的就是不幸遇上長期病而耗盡畢生積蓄。要避免這個情況,要讓中產階層市民安心,新的融資方案應具備風險分擔的特性,讓長期病的風險及龐大開支由一群人甚至是全社會分擔而不是個人承受。
我們認為,只有符合這幾個原則的融資方案才值得市民考慮,才是合理的融資安排。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