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再向中產一族開刀。昨日公佈的醫療改革諮詢文件,提出六個醫療融資方案,包括市民須同時強制供款及購買醫療保險,每月供款介乎月薪3%至5%,以25歲開始供款為例,月入一萬元,月供3%,至65歲退休,款額累計約52.2萬元,距政府估計可維持至65歲所需的70多萬元,尚欠約20萬元;供款額若提高為5%,累積便有約87萬元,達到政府目標。市民最快2013年開始供款。多名立法會議員批評,融資方案令中產變成大輸家。記者:陳沛冰、謝明明、倪清江
政府聲稱對融資方案沒有傾向性,但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表示,當中三個方案較可取。消息指,政府較傾向「個人健康保險儲備」,即在職市民必須供款,65歲前戶口有結餘,必須購買醫療保險,其餘不可動用;65歲後戶口仍有結餘,必須繼續買保險,患病時則可用供款求醫。
65歲戶口無錢要靠自己
政府經過兩年多的精算顯示,開始供款時月入一萬至1.5萬元的市民,若月供3%,至65歲時供款根本不足以支付醫療保險開支;若月供5%,至65歲時累積約有87萬元,但扣除保費,只餘下約14萬元。政府指65歲後的平均醫療開支,介乎數萬元至200多萬元,若65歲後戶口無錢,便要靠自己,例如儲蓄。
有關方案好處是在全民攤分風險及政府規管保險下,保險費劃一,即使65歲後,保費少於1,000元,目前市面保險一般要1,700多元;而且有患病歷史的市民亦可投保,保險可支付八成住院及專科門診及長期病患藥物的費用。
另一方案是強制供款,65歲以後才可動用供款;65歲前,要患某些大病才可動用。政府精算顯示,20至29歲月入14,500元或以上人士,65歲時戶口累積35萬元,但只有58%人足夠支付醫療開支;若月供5%,才能累積58.3萬元,有80%人夠錢支付醫療開支。死後供款將當作遺產。
周一嶽否認有關精算是暗示要月供5%,指政府對供款沒有傾向,但供款不會超過月入5%。供款戶口可由積金局一併管理,但保險戶口要由獨立機構管理;保險可由政府承保,或私人承保政府監管。
等同要低收入僱員交稅
另外,政府提出四個醫療服務改革方向,包括設立基層醫療券,就不同年齡及性別人士,制訂所需的預防性護理或檢查項目,如資助兒童打防疫針、成年人檢查高血壓及糖尿病,年輕人每年做身體檢查等。資助額視乎推行融資後,政府有多少資源。政府又會投放資源推行公私營互通電子病歷,在私家醫院需要土地發展時作出配合。
立法會議員梁國雄批評,政府向大財團減稅,卻向中產人士開刀;李卓人表示,中產是融資中的大輸家。周一嶽指,政府預留的500億元融資基金,相信中產是最大的受惠者,融資可令中產有更好的醫療服務及更多選擇。
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余偉錦認為,低收入僱員要供款,等同要交稅,不推行融資,亦可維持現狀,「一年全民都係畀出約80億元,但政府減利得稅率1%,已少收44億元,點可以令人信服𠵱家嘅模式唔得!」政府可擴闊稅基,令富裕納稅人交更多稅項,應付醫療開支。
香港保險業聯會行政總監譚仲豪表示,推行醫療融資後,私人醫療保費是否有下調的空間,要視乎將來政府醫療保險的保障範圍,及本港醫療架構收費等因素而定。
個人康保儲備示意圖
六個醫療融資方案利與弊
方案:社會醫療保障
簡介:僱員收入3%-5%作醫療供款,支付整體人口醫療開支
利:融資較穩定,全民享同等醫療服務
弊:等同新稅項;供款因工作人口減少和人口老化而增加
方案:用者自付費用
簡介:提高公立醫院和診所收費
利:減少濫用
弊:窮人負擔增加,令安全網申請者增加
方案:自願私人醫療保險
簡介:鼓勵市民自購私人醫療保險
利:可自由選購保障範圍
弊:高風險人士保費高昂,老年時未必獲續保,保單不受監管
方案:醫療儲蓄戶口
簡介:僱員收入3%-5%供款在65歲後自用,某些大病可在之前使用
利:儲蓄為自己享用,減輕下一代負擔
弊:須儲巨款才夠用;長期病患者和有危疾人士存款不足
方案:強制醫療保險
簡介:僱員參加受規管私人醫療保險
利:長期病患及高風險人士受保,確保可續保
弊:助長濫用,保費隨年齡和患病情況增加,行政費高
方案:個人健康保險儲備
簡介:僱員收入3%-5%供款,部份買受規管私人醫療保險,其餘作儲蓄投資,留作退休後保費
利:確保在職及退休後可支付醫療開支,融資穩定和持久
弊:助長濫用;僱主取消員工醫療福利
你的意見?
●六個醫療融資方案,你覺那一個較可行?
●僱主毋須負擔供款,你覺得公平嗎?
請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