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剛提出的醫療融資引來廣泛批評,有學者更「踢爆」政府蓄意誇大本港醫療開支負擔及人口老化危機,諮詢文件提出的6個醫療融資方案其實全部都是變相加稅,目的是迫市民光顧私營醫療市場及買醫療保險,有官商勾結之嫌。 記者:麥志榮
明愛堅道社區中心昨公佈中西區長期病患者對醫療融資的意見調查,中心上月訪問了106名長期病患者,八成半被訪者年齡在60歲以上,七成半人每月收入在3,000元或以下,兩成人每年的醫療開支達1,000至5,000元。57%的受訪者對政府推行醫療融資感到擔心,大部份人擔心醫療費用會增加,及醫療質素會下降。
指政府危言聳聽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系主任佘雲楚在上述調查的發佈會上指出,本港每年醫療開支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3%,相對於美國醫療開支佔生產總值15%以上,醫療負擔其實不算高;政府又假設所有人65歲便退休,有20年全無收入,人為地製造人口老化問題,危言聳聽,事實上不少人65歲後仍會繼續工作。
保險公司最得益
他指出,政府推出醫療融資目的是迫所有受薪階層光顧私營醫療市場,手法卑鄙。諮詢文件提出的6個醫療融資方案,其實全部都要納稅人付出更多,受影響最大的是20至30歲,每月收入10,000至20,000元的階層。醫療融資的最大得益者是保險公司,政府也不應強迫市民購買醫療保險,因為這有官商勾結之嫌。
目前政府每年公共醫療開支為300多億元,是政府總開支的15%,政府若想藉推行醫療融資減輕公共醫療的角色,應先減低薪俸稅15%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