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少男不鍾情?那個少女不懷春?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麼說。
《紅樓夢》中,賈母對賈璉牽涉情色事,安慰鳳姐說:「甚麼要緊的事,小孩子年輕,饞嘴貓兒似的,那裏保得住不那麼着。從小兒世人都打這麼過的。」
少男少女都像「饞嘴貓似的」,在情竇初開之時就要嚐嚐性事。這是人性。
嚐嚐性事,就有風險。最大的風險就是懷孕。我相信現代男女在青少年時代都會有過擔心懷孕或終於「中招」的經驗。
《Juno少女孕記》裏十六歲的Juno,只想試一下,誰知就有了。她要去墮胎,途中遇到一個她認識的反墮胎的女孩子,大聲說,懷孕兩個月的胎兒已長出指甲了(其實那裏有?)。她聽了覺得打下胎兒太殘忍,於是決定生下來。接着是一連串的笑鬧。觀眾看到一個從母體出來血淋淋卻又生猛啼哭的小生命。喜劇。
小心一點,嚐性事時戴安全套,就可以放心了。但在八十年代共黨統治的羅馬尼亞,戴安全套做愛被視為「犯法」,安全套不能公開發售。政府鼓勵生育,每戶人家至少要生四個小孩。就像中國五十年代毛澤東提倡「人多好辦事」一樣。但「饞嘴貓」不可能不偷腥,青年男女發生性行為是人性。怎麼辦?煩惱、罪惡、風險,就在這種平常不過的事情上陸續發生。這就是《4月3周2日》的故事背景。觀眾最終在銀幕上看到一個血淋淋從母體中流出來的四個月的胎兒。悲劇。
共黨政權垮台後,墮胎合法化,只有三千萬人口的羅馬尼亞,在一九九○這一年裏面,就有超過一百萬婦女墮胎。年僅三十多歲的導演克里斯汀穆基遂拍出這部獲康城大獎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