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趨勢:煤電難聯動 救電企靠補貼

行業趨勢:煤電難聯動 救電企靠補貼

冠蓋雲集的北京兩會,煤電聯動這敏感課題再被提出來。這邊廂,各大電力集團大喊,煤價成本大升令他們受不了。那邊廂,由總理溫家寶以至發改委副主任華井泉,都多次暗示第三次煤電聯動的機會不大。要解決這個矛盾,看來再採用抑壓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轉為用鼓勵措施則勢在必行。
上周大唐發電(991)董事長翟若愚,及中電國際(2380)董事長李小琳先後表示,煤價上升但不准加電費,電廠正承受巨大壓力。為甚麼出現這個問題呢?從李小琳的說話可見端倪。她說:「中國煤炭行業已經走向市場化,但電力行業仍未完全走向市場化,導致近期出現一系列矛盾。」
其實大家明白,批准加電價即是為「爆燈」的通脹火上加油,但一直壓抑電價行得通嗎?要電力企業繼續單方面承受成本上漲的壓力,合理嗎?國務院是否應研究一些可配合宏觀經濟政策,又可以令到能源結構合理化的機制呢?

鼓勵利用再生能源

國家電監會主席尤權上周提過,目前水電電價是低過火電,但條件成熟時,將實施水電及火電同價政策,以鼓勵利用水電等再生能源。雖然,單是這個建議不能解決問題,但若沿用「鼓勵」的概念再加一點東西,則有可能解決煤價與電價之間的矛盾。做法很簡單,就像多年來對油公司的做法,不准加價但給補貼。
其實,從油荒到早前大量發電機組停產,均是因燃油或電的生產成本高於售價而造成,簡單而言,就是壓抑價格的後果。中央若轉變為向電力企業提供補貼,便可在不影響通脹及民生的情況下,同時滿足電力企業的要求,又可確保電力供應不會因成本過高而中斷。近期國際油價高企但內地沒再出現油荒,便是補貼的效果。

按不同類別增補貼額

再者,這個鼓勵性質的機制可產生另一效果,便是可針對以不同燃料生產的電力,給予不同金額補貼,達到加速再生能源發展的目的。按《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國家要力爭到2010年時,可再生能源要佔總能源消費約10%,到2020年提高至15%。以追上美國、日本及英國等國家的步伐。
雖然,國家目前已就再生能源提供電費補貼,更有向電力企業提供購買設備的稅務優惠,並設立特殊基金及政策貸款、電網接駁等有利條件,但若可以再按不同類別,如給予水電及風電等再生能源較多補貼,相信各大電力集團便會更落力拓展可再生能源。
記者:陳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