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論天下:財務推銷員不能盡信 - 木石

筆論天下:財務推銷員不能盡信 - 木石

「閣下如此年輕,MPF的投資當然是放在高風險股票基金」。相信大家對這句說話耳熟能詳,並信以為真,認為這個抉擇,最能達到高回報。然而,事實真的如此?
其實,無論在MPF、保險單內含的投資項目,或某些銀行的月供產品,大家的投資策略都自動地採用平均成本投資法(DCA)。甚麼是DCA?簡單來說,假設每月投資一固定金額如1000元,大家便能於股價下跌時買入更多股票,反之亦然。舉例,當股價是100元時,你能買10股,若股價跌至50元時,便能買20股,如此類推。這個自動機制讓投資者在低位買入多些,而在高位買入少些股票。根據銀行和保險公司的介紹單張,DCA可將購入價平均化,減低「高買低賣」的風險和排除因情緒波動而影響投資決定。

優點成低回報幫兇

事實卻是……
出於懷疑的想法,筆者做了一個簡單的研究。以下統計測試了三種投資方法(撇除股息計算):買入後持有、DCA和只在恒指16倍市盈率下才買入的DCA。研究結果顯示,自恒指由1964年成立至今,這三種投資方法中,DCA的表現都是最差的!
事實上,我們須知道DCA的優點和缺點。它不單止在低價,而且還在高價買入,如當指數在高位徘徊一段長時間才下跌(如1979至1984年),那所持的投資便大都是貴價貨,在這種情況下,DCA的回報可以是災難性的。另外,如指數持續地攀升(如1984至1994年及2004至2008年),DCA的優點便反成為低回報的幫兇。
以上統計結果告訴我們:
1.統計數據經常被主事者操控以支持他們的論點。
2.每個投資方法皆有自己的盲點和優點。
不同的策略在不同市況下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DCA只是其中一個策略,如我們能避免於某些估值之上買入(筆者的實驗是16倍市盈率),它才能達到更佳的風險回報。因此,盲目地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宣傳單張照單全收,認為它們的計算萬無一失,純粹是美麗的聯想。同樣,如果不知就裏,便將「賴以退休」的MPF投資在最高風險的項目上,結果不如人意,這個賬要算在政府抑或「信口開河的財務推銷員」上。
http://bi-luntianxia.blogspot.com

以五年為投資年期

8/64至7/69
指數變化:+18.60% 買入後持有:+3.50%
DCA:+20.40% PE16:-

8/69至7/74
指數變化:+185.00% 買入後持有:+23.30%
DCA:-9.30% PE16:-

8/74至7/79
指數變化:+79.00% 買入後持有:+12.30%
DCA:+24.50% PE16:+23.70%

8/79至7/84
指數變化:+32.20% 買入後持有:+5.70%
DCA:-15.60% PE16:-7.30%

8/84至7/89
指數變化:+221.30% 買入後持有:+26.30%
DCA:+8.40% PE16:+8.60%

8/89至7/94
指數變化:+268.80% 買入後持有:+29.80%
DCA:+29.40% PE16:+29.20%

8/94至7/99
指數變化:+39.10% 買入後持有:+6.80%
DCA:+17.60% PE16:+17.20%

8/99至7/04
指數變化:-7.20% 買入後持有:-1.50%
DCA:+3.00% PE16:+5.70%

8/04至2/08
指數變化:+98.80% 買入後持有:+14.70%
DCA:+11.70% PE16:+12.80%

三種方法的平均年回報
買入後持有:+13.60% DCA:+10.80% PE16:+12.80%

$100投資,33年後將變成
買入後持有:$7,195 DCA:$3,148 PE16:$5,718

DCA=平均成本投資法
PE16=只在16倍市盈率下的平均成本投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