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Apple:回收慳電膽妥善處理有毒重金屬

GreenApple:回收慳電膽妥善處理有毒重金屬

本港家庭電費開支約15%至20%是照明,壽命較長及較環保的慳電燈膽已逐漸取代舊式的鎢絲燈泡。不過,用完的慳電膽若隨意棄置,慳電膽內的有毒重金屬,長遠會對環境及人體造成禍害。環境保護署將於本周推出與業界合作的自願回收計劃,鼓勵市民妥善回收用完的慳電膽及光管。

環保署與業界合作

目前全港家居每年棄置達300萬個慳電膽及100萬支光管,預期使用量及棄置量仍會進一步上升。「慳電膽及光管回收計劃」是繼充電池及電腦後,第三個由環保署推動的生產者責任自負計劃。據悉,已有15間主要照明設備供應商合資參與計劃,在零售及服務中心設置回收點;註冊回收商會定期到參與計劃的屋苑收集慳電膽;環保署則安排流動收集車輛。回收的慳電膽及光管將運送到青衣化學廢物處理中心處置。
慳電膽與鎢絲燈泡發光方式不同,以電力通過鎢絲產生高熱和光的鎢絲燈泡,大部份電力以熱能散失;慳電膽則以電力激發水銀蒸氣產生紫外線,再轉化為可見的光,電能大部份得以轉化光能。事實已證明,慳電膽的壽命較鎢絲燈泡高出逾4倍,更節省能源及電費。

食物鏈或層層累積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承認,棄置的慳電膽若被壓碎,燈膽內的水銀蒸氣會在大氣中擴散,人類吸入後會累積體內,長遠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及內臟,清潔及運輸工人屬風險最高一族。有毒的重金屬物質若被生物吸收,也有機會經食物鏈層層累積。
鄭睦奇指出,現時本港未有全面回收化學廢物措施,青衣化學廢物處理中心只接受註冊化學廢物回收商及運輸商收集的慳電膽及光管。他建議政府擴展回收化學廢物項目,回收及處理電器或探熱針等含重金屬物種。
記者:蔡建豪
逢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