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報中文系 - 陶傑

不報中文系 - 陶傑

如果有得選擇,豈止不要「母語教學」,連進大學,最好也不要報讀中文系。
首先,讀中國語文及文學系的人,中文創作不見得出色,當代中文大作家沒有一個是大學中文系畢業。金庸,在民國時代唸法學,梁羽生讀的是化學。另外還有一堆名師:張愛玲、錢鍾書、余光中、白先勇,中文好得不得了,卻是讀英國文學出身。冷門一些,六十年代台灣的文學家: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全部是台大外文系畢業。
再看香港的一批:散文家林燕妮,在美國柏克萊讀遺傳學,倪匡連大學也沒讀過,中文卻那麼啜核。蔡瀾在日本留學,更不在話下。學好中文,不必進大學花四年專攻老氣橫秋的學系,中國文學和文化,完全可以靠自修。讀英文系、法文系、日本語文及文化系,哲學、歷史也好,先打一層外國的底,培養一點海洋的品味和眼光,回頭再讀中國古代的典籍,反而更有洞見。
例如,先讀伏爾泰的散文,再讀晚明的小品,把地中海大西洋的浩瀚,接到黃河這一端,就會明白中國散文的精神境界。先讀十九世紀波特萊爾和藍波的詩,再讀唐代的李商隱和李賀,感受更深一層。這一切,叫做Fusion,夏蟲不可與語冰,沒法子解說。
避讀中文系,還有一個氣質的問題。一進這個門檻,滿屋都是錢穆和牟宗三的幽靈,一股明末清初遺民士大夫的悲情,夾雜着一室煙灰的薰味撲鼻而來,一忽兒是三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一回頭又變成禮崩樂壞、花果飄零,北望神州,長嗟短嘆,淒苦孤伶,天愁地慘。年華二八的美少女,樣子不論多麼桃花扇、氣質如何牡丹亭,一進中文系,整天跟韓愈、司馬光和孔子孟子這些老頭為伍,訓詁引據,筆記窮經,三年不到,肌膚的光潤全無,聲音低沉,笑容消失,思想全跟在先人評點的框框裏打轉,熬成老姑婆,這又何苦?
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好玩嘛,讀文學經典,不如先讀莎劇的AsYouLikeIt。看《紅樓夢》,也不必唸中文系,只要失過戀就得了,加上今古評論一大堆,當做消閒看,三生貫澈,千里融通。
中文系會窒息創意,把人讀成小老頭。不錯,黃霑是中文系畢業的,振興流行曲,把鹹濕包裝成文化,這一切,都為中文系的一干長衫老教授不容。黃霑是中文大師,卻是反中文系的叛道。
勿讀中文系,先不要亂駡,不是我一個人說的。一位姓陳的中文系資深教授,二十年前就叫人「不報文科」,其「文科」即是中文系為首。我認為這句話太過偏激了。文科可以讀,尤其是牛津和劍橋的古典系和歷史,獨是華人社會中文系的BA課程不必報。其中道理,你長大了就明白,但當前,大學選科,勿以中文系為首選,信我吧,無寃無仇,我不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