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鋪天蓋地報道肥肥及相關消息的日子裏,某一天,在廣州完成高壓氧療程的朱振國回港了。報上只有短短數行字,很多人掀過去了,一個不小心,就疏忽了。即使看到,也不一定放在心上。
我對明星沒有偏見,可是,各行各業都有敬業樂業盡忠職守的人,比如朱振國,一個普通警員,在街頭截查藏刀疑徒時被割傷頸部大動脈,仍負傷狂追五十米。在受傷的瞬間如果他關注自己的傷勢更多一些,放棄追緝,按着傷口坐下來,康復進展會不會好一些呢?當然沒有如果。那一刻他甚至來不及思考取捨,警員的使命促使他跑完人生最後五十米。今天,他的近況是「可以坐輪椅一段時間」,「可吞嚥流質食物」,「眼皮會眨動」了。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些甚麼,知不知道自己是誰?他的狀況比植物人其實好不了多少。朱母擔心將來年老體弱了無法再照顧兒子,聞者心酸。
一個兒子,一個丈夫,一個父親,為了做好他那份工,從此不能再盡他的倫理責任。他的女兒有父親但其實形同在單親家庭長大。我們為甚麼不把更多的關愛送給這個「單親」女孩呢?他的妻子代夫索償僱員補償二百萬,還得入稟法院。如果大家都是「做好這份工」,那麼付出與回報的確是天壤之別。
一個社會,把太多的榮譽、景仰、愛慕、關注、鮮花和眼淚……集中在某小部分人身上,而漠視了更多默默貢獻的普通人,算不算是另一種資源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