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球迷,恐怕未必知道波士文是誰。波士文既不是「波士」,也不是甚麼超級球星,他只是在90年代初效力於比利時乙組隊的一名球員,本來確實是名不見經傳。可是,當年他合約期滿,既不獲會方續約,又不許他自由轉會,結果鬧上了歐洲法庭。
「波士文案例」影響深遠
法庭在1995年判決,球員在合約屆滿時若沒續約,即可免費自由轉會,讓球員的事業得以延續下去。此即為後來引起薪酬巨變的「波士文案例」。影響所及,富豪球會為了用合約綁住球星,既讓薪酬大幅增加,又往往將合約屆滿前的轉會費,提高到天文數字,才可一方面抵擋其他球會撬走球星,另一方面平衡收支。
水漲船高,球員的薪酬結構徹底改變後,球會的財政管理變得格外凶險。一些中型班引入貴價球星後,若未能爭得成績與巨額收入,拖累之下,隨時破產收場。費倫天拿、列斯聯等就是典型例子。
想不到12年後,「波士文案例」彷彿出現了第二波。今次的主角是華倫西亞的艾比達。話說季初朗奴高文取代山齊士科利斯執教後,坦言棄用艾比達,令這位30歲的老將跌入「雪櫃生涯」。
艾比達與球會的合約要到2011年才屆滿。換句話說,他不能引用「波士文案例」自由轉會;但若要離隊他投,卻原來合約中註明他不能轉到西甲的其他強隊,而掛牌價更高達6,000萬歐元,也根本不是一般球會可以支付的價錢。
艾比達已與球會對簿公堂,暫時西班牙法庭建議雙方庭外和解。艾比達若進一步要求歐洲法庭仲裁,判決結果將可能廣泛影響至整個歐洲。假如法庭最終判他勝訴,球會要付出「雪藏費」作賠償的話,歐洲球壇的薪酬結構,將可能又再有天翻地覆的改變。
與華倫鬥氣鬥出火
事件中的關鍵是「雪藏」或棄用的定義。其實每支隊伍在球員的更替中,都有這種「新陳代謝」的必經階段。
說到底,「雪藏」多久才算影響一個球員的事業,又或者棄用前是否必須事先聲明,其實都不容易定下界線。
再者,一名球星的狀態是否足夠,或在球隊轉型時能否適應合用,都是球會決策階層的決定。降低轉會條件,讓球員另謀出路,似乎是唯一的雙贏方向。季初維拉利爾棄用列基美,最終讓他回國發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現在艾比達與華倫西亞的僵局,真是鬥氣鬥出火。
文:潘源良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