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道<br>深水埗反重建戶最後一擊 邀林太食飯說溫情故事......

專題報道
深水埗反重建戶最後一擊 邀林太食飯說溫情故事......

灣仔重建戶May姐去年絕食逾90小時,未能扭扭轉利東街被拆命運……另一部推土機又駛向深水埗,一群興華街、青山道(K20-K23項目)的街坊,最近向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提出一個既可重建又能保住社區網絡的方案,但政府稱舊樓沒保留價值。街坊決定今天起每晚在區內地舖「開飯」,邀請林太同枱食飯,了解他們為何離不開這人情味濃的互助社區。記者:雷子樂

「我們不想拿錢,不想離開左鄰右里。」街坊向政府發出的公開信,道出他們多年來和睦共處的小故事。「住天台的婆婆,拿着壞了的風筒,電器小檔的檔主會為她免費修好。我們靠着小檔口,不求多賺,總之養大了幾個仔女。我們本來就是個自助的小社區。我們的根,都在這裏。」

居民方案:部份復修

他們上月去信林太,提出由居民構思了一個重建方案。居民建議保留及復修福榮街、青山道約12幢唐樓,將地舖給原有商戶經營,樓上單位則可安排願意重返的舊街坊入住,或交給非政府組織營運。餘下40多幢舊樓可拆卸重建25至30層高住宅。街坊周綺薇表示,老商戶難在同區另覓面積相若的舖位、有天台屋婆婆搬入將軍澳,怕迷路、怕陌生人,變成隱閉長者。她希望政府重建之餘也要保存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做唔到嘅話,發展局就會變成摧毀局」。
街坊重視社區人情網絡,但發展局回應說,明白到重建戶的訴求和感受;房協和地政總署一直協助受影響住戶或商戶在原區或心儀地區重新置業或經營。

深水埗K20至K23項目快將展開,餘下17名商戶、住戶盡最後努力,誓保可貴的社區網絡。
張志華攝

發展局:不值得保留

局方又認為,重建項目的60多幢樓宇大部份相當殘舊,沒保留價值。而房協早於04年開啓該重建項目,98%前業主和租戶已遷出,現只有17戶仍未交回物業。為免樓宇繼續空置,影響鄰近地區衞生及安全,房協認為必須盡快推展該項目。
周綺薇說,街坊開會商討後,認為局長並未完全理解他們的處境和想法,決定由今日起,每晚8時正,如常在興華街11號地下車房吃晚飯,並預留座位和碗筷給林太,等她落區交流彼此對重建方案的意見。

敵過沙士 擋不住重建

林偉強(左圖)是哨牙林膠輪公司第二代傳人,老父「哨牙林」,39年前已在福榮街開業。保時捷跑車、豪華七人車車主,老遠的駛來找他換車胎。他日間忙個不停,下班後還要「偷偷摸摸」地背誦法律條文,應付房協的收地訴訟。重建區內的17名租戶、業主全部正被起訴,每周都有街坊要出庭。他們花不起錢請律師,全靠周綺薇自製圖文並茂的筆記(右圖),讓他們記熟後上庭自辯。林偉強怕家人擔心,一直不敢將上庭一事相告。「制水、股災、沙士都捱得過,估唔到俾重建摧毀我哋咁多年根基」。

尋找老街坊 全賴有他

重建區十室九空,老街坊搬走了,人情還在,背後全靠友聯電器工程的老闆,將小小的入牆舖充當舊街坊通訊站。64歲的黎文積(左圖),在興華街開業近30年,月租2,300元,牆後的工場免租,「業主講過,只要我鍾意,就一直任我租落去。」他說,這樣吸引的條件,在財團瘋狂加租的今日,那裏去找?「如果半夜三更有人call我做維修,我租商場舖都開唔到門去攞工具啦!」小社區人情味濃,窮長者拿着壞風扇求救,他免費維修。老街坊搬走後各散東西,重回舊地就即時到他的小舖「尋人」,「佢哋搬去邊我都知,咪幫佢哋約埋一齊飲茶敍舊囉。」

百年醬園也連根拔起

推土機兵臨城下,百年老店也被連根拔起。由清朝末年到回歸十載,劉成和醬園一直屹立不倒。舖內那塊劉成和大招牌早已成了區內的「重點保護對象」。
去年十月本報訪問醬園時,第三代傳人「太子」梁志傑跟兩朝老夥計石叔、周叔,仍在孤城裏堅守祖業。但「太子」在農曆新年前跌倒受傷,家人方寸大亂,跟房協簽下賠償協議,104年歷史的老店終要結業。歲晚結業那刻,「太子」的媽媽將醬園的招紙拿到後巷,一邊撕掉一邊垂淚。老夥計石叔告老還鄉,周叔不忍多年廚藝失傳,在區內另覓舖位創業,但老人家面對逾萬元月租,比應付房協收地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