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俗稱中風的腦血管疾病是本港第四位疾病殺手,外科專科醫生指出,中風患者近年有增加趨勢,當中不少個案也是由無明顯病徵的內頸動脈狹窄引起,但近年新興的微創腔內介入手術未必適合所有患者,尤其是血管栓塞程度高達八成或以上的患者,手術易將血管的硬化物推上腦,反增加中風危機。 記者:梁德倫
外科專科醫生熊健表示,中風可分腦血管出血(即俗稱爆血管)及腦血管閉塞(缺血性中風)兩種成因,約八成中風個案的成因皆為後者,當中不乏是由於內頸動脈狹窄所致。他估計現時約5%至10%的65歲以上人士有頸動脈粥樣硬化迹象,每千宗中風個案中,約40至50宗是由內頸動脈栓塞引致。
半身麻痹屬中風症狀
內頸動脈是輸送血液至大腦的主要血管之一,若積聚過多膽固醇及脂肪於血管壁中,便會出現粥樣硬化,令血管壁變脆,當血壓升高時,血管的小碎塊會形成栓子,隨血液流入腦部堵塞細微血管,誘發缺血性中風。熊健警告當內頸動脈狹窄程度達70%便會增加中風危機,一旦栓塞嚴重至95%時,若兩年內不治療,中風比率高達35%。中風常見症狀包括半身麻痹或癱瘓、語言障礙、暈眩等,嚴重者可致昏迷及死亡。
醫治內頸動脈粥樣硬化除了服藥、控制飲食、血壓、膽固醇和多做運動外,當硬化情況嚴重時,患者可選擇傳統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微創腔內介入治療術(即頸血管通波仔)。
熊健解釋傳統手術是透過開刀將動脈內的粥樣硬化物清除,適合已出現中風症狀及頸動脈狹窄程度達七成患者,或未出現中風症狀但狹窄程度已達八成以上的患者,但手術有機會影響面部或聲帶神經線,傷口也較大。
頸血管通波仔手術則是將支架植入已收窄的動脈內,將血管擴大及壓着粥樣硬化物阻止血栓形成,較適合栓塞情況不太嚴重患者,或栓塞位置較難開刀者,術後的傷口較細,也不易傷害頸部神經,復原也較快。
傳統手術死亡率較低
熊健指出,近年雖然普遍認為通波仔會較傳統手術安全,但研究發現傳統手術的術間及術後再中風危險,或死亡率其實較通波仔為低,故建議患者應與醫生商討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熊健指出曾有一名經常頭暈的80歲男病人,檢查發現右頸動脈狹窄達八成,左脊椎動脈則達六成,經診治後決定以傳統手術清除右頸動脈內粥樣硬化物,術後中風症狀消失。
治療內頸動脈狹窄兩種手術比較
方法
傳統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透過開刀將動脈內的粥樣硬化物清除
微創腔內介入術:將支架植入動脈內壓着粥樣硬化物
術後傷口
傳統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較大
微創腔內介入術:較小
風險
傳統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較低
微創腔內介入術:較高
適合人士
傳統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頸動脈狹窄程度達七成或以上人士
微創腔內介入術:頸動脈栓塞程度較低或位置較難開刀者
資料來源:外科專科醫生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