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同事圍攏討論飲食指南時,任職大專講師的Ivy卻總是繼續埋頭工作,鮮有參與討論,她不是討厭美食佳餚,而是腸胃受不了街外食物,已記不起由何時開始,每當出外用膳後都會狂瀉三日,屢尋名醫治療無效,最終證實患上都市人常見的「腸道敏感」,現時只能一日三餐自備清淡食物;另有14歲少女因小腸敏感症導致小腸潰爛,持續嘔吐八年。原來城市人越來越衞生,腸道卻越來越敏感。 記者:梁瑞琼 鍾麗霞
自幼腸胃健康不理想的Ivy,惟未至於不能出外用膳,但開始工作後,腹瀉頻密度逐漸增加,「都唔知係外面啲嘢食唔亁淨,定係腸胃唔受得,總之每次出街食嘢就肚痛肚屙,久而久之都唔敢食街外嘢,越嚟越怕應酬。」
14歲女童嘔足8年
曾有醫生勸她多吃不同類的食物,令腸胃適應病菌及油膩,腹瀉次數或會減少,但她因有「肚屙恐懼症」,反而越食越亁淨,現時一個月也不會外出用膳一次。
不少市民認為「食錯嘢」才會嘔吐大作,但原來衞生情況不斷改善,身體的免疫系統也起了變化,不少人因未適應,導致免疫力太勁,過度攻擊腸臟,而導致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克隆氏症(Crohn'sDisease)則是最常見的一種。
仁安醫院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梁偉強稱,以往衞生情況差,身體免疫力自然強,但隨着飲食衞生改善,身體因不潔食物產生免疫反應的機率減少,一旦小腸略有細菌入侵,免疫系統易反應過敏,立即出現過猛反應,過度攻擊小腸,導致發炎。
近年不斷增加的「小腸敏感症」,病理與哮喘及皮膚敏感相似,患者受致病原刺激引致症狀,身體分泌出大量嗜酸性白血球(Eosinophil),令小腸出現敏感症狀,如作嘔、肚痛等,由於大部份腸道敏感都是由牛奶引起,建議患者戒飲牛奶及戒食雪糕。
梁偉強表示,一名最近求診的14歲少女持續嘔吐八年,且有貧血症狀,久醫不癒,檢查後發現小腸敏感症已導致小腸潰爛。
克隆氏症是一種炎症性腸道發炎,患者的結腸、小腸及胃部均會發炎,成因不明,症狀包括腹部不適、腹瀉、作嘔等,嚴重者小腸可發炎至「穿窿」,並感染鄰近的腸臟。
威院每年20宗新症
他指20年前本港沒有這種病,但單以威爾斯親王醫院為例,每年便有約20宗新症。
特稿:兩種內窺鏡 小腸睇真啲
以往小腸疾病相對較少,故未有發展針對小腸內窺鏡,醫生要觀察小腸內的情況只能依賴一般的造影技術例如電腦掃描等,但小腸既長且彎的特徵卻減低影像的準確性。
隨着近年引入膠囊鏡(CapsuleEndoscopy)及氣囊小腸內窺鏡(BalloonEnteroscopy),令小腸檢查的準確性大為提高。
膠囊鏡是一粒膠囊般大小、兩端設有鏡頭的照相儀器,當病人吞下並到達腸道後,便會將腸內情況拍攝下來,並傳送到體外的儀器中,造出影像,從而找出病變的地方,給予適當治療。
氣囊小腸內窺鏡則是由一條約1.45米的外套管(overtube),套着一條約兩米的內窺鏡組成,後者的遠端附有一個氣囊,連接着控制氣囊氣壓的儀器,近年也有雙氣囊的小腸鏡。
治療出血切除瘜肉
仁安醫院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梁偉強指,當氣囊充氣便會撐着小腸,內窺鏡可向前推進,但不會拉長小腸產生痛楚,若內窺鏡未能前進,則可將氣囊減壓,讓外套管沿內窺鏡前進,不斷重複收放氣囊及推進內窺鏡及外套管,便可將小腸慢慢套叠以縮短小腸長度,令只有兩米的內窺鏡有效檢查整條約六米的小腸。小腸鏡上又附有一個管道,容許醫生伸入電熱剪等工具,即時治療出血情況及切除瘜肉,也可以抽取組織進行化驗。
本報記者
今日你點睇?
如你對這則新聞有任何意見,請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