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談偉論:私人空間 - 丁偉傑

高談偉論:私人空間 - 丁偉傑

自92巴塞隆拿奧運會,無論是幕後還是幕前,我已連續4屆參加奧運會的電視製作。但今年早已知將以觀眾身份參與,只能通過撰稿抒發對奧運的觀感。
起初我不以為然,以為以純粹欣賞的角度看奧運也是美事。但奧運越來越近,一些奧運特輯和運動員專訪節目如雨後春筍呈現在各種媒體。無論在香港或內地,我看了這些報道後難免心動,漸漸為無奧運工作在身感到惋惜:自己祖國辦奧運,卻不能以一個工作者的身份去參與。
上星期中央台奧運頻道製作了一系列關於中國男籃實力分析的節目,除了談及姚明傷癒復出後如何恢復狀態,還分析他在中鋒位置將可能遇到的對手,除數據分析外,還有以往姚明面對這些對手時的錄像。
看過節目的觀眾就能知道,中國男籃在這個最重要的位置將會遇到怎樣的困難。但另一個太貼身的報道或多或少給球員帶來負面影響,易建聯以選秀姿態加盟公鹿,不少媒體選擇了貼身採訪,阿聯每次訓練、開會及賽後都有記者採訪他。
最近留意了阿聯的一些採訪,感覺有點無奈,太多問題他真無言以對,例如是「現在你有腳傷,對NBA餘下賽季及奧運還感到樂觀嗎?」阿聯帶點不耐煩:「一點點傷又怎扯到樂觀與不樂觀去啦?」
在此希望,傳媒可以多給運動員一些空間,讓他們得到喘息,這樣可以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
文:丁偉傑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