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路穩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天堂路穩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消息傳來,筆名喬志高的高克毅(1912-2008)先生已「大去」。未悉其死因,想是無疾而終,像晚飯後坐在搖椅上搖呀搖呀時心臟突然衰竭毫無痛苦地撒手人間。這應該是一生行善積福才能修來的福氣。人活到九十六歲,已盡享天年,更難得的是他這把年紀既不「痴呆」也未受柏金遜病折磨之苦。他年前在《明報月刊》發表那系列回憶錄我從沒錯過。他因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抗日期間未能返國共赴國難一直耿耿於懷,但讀了他的記述,弄清了他留在美國的前因後果,就曉得他絕非「逃兵」。中國記者中英文都了得的大有人在,但像喬志高那樣手揮五弦操縱兩種語文如流水行雲的,卻未曾一見。留在花旗國用英文向美國人宣示中國人「焦土抗戰」的決心,用方塊字給同胞報導美國民間各階層的援華計劃,扮演這角色的,除GeorgeKao外,不作第二人想。
宋淇先生出身書香門第,自己又才識過人,在學問上斤兩不足的,休想得他稱賞。他很看得起GeorgeKao。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宋先生任中文大學校長室特別助理,很得李卓敏器重。我想George在「美國之音」退休後即接中文大學翻譯中心「資深訪問研究員」的聘書,是經宋淇穿針引線的。宋淇也鍾情翻譯,跟George私交又好,兩個「臭皮匠」精心策劃後,翻譯中心終於在1973年推出了極見份量的中譯英定期刊物《譯叢》(《Renditions》)。

有一次,宋淇拿了一段譯文給George過目。「這作品是如此之深刻、美好、扣人心弦,令我讚歎不已,恨不得讓你們大家一同享受,雖然你們不幸不懂原文,無從欣賞原作。」
引文的「不幸」,在原作是throughsomeinadvertence。照辭典的解釋,inadvertence是「漫不經心、粗心大意、疏漏、忽略、錯誤」。林以亮(宋淇筆名)說得對,「如照譯,語氣太重,優越感太明顯,譯者用『不幸』已算盡力,但美中不足的是有幸災樂禍的含義。」
George應邀「過目」後,一聲不響,拿起鉛筆輕輕易一字,把不「幸」改為不「巧」。任誰在翻譯上費過心思的朋友,看了這個改動,應知此乃神來之筆。所謂「一字師」,就是這個境界。林以亮當然知道。他是這段文字的譯者。他對George佩服得緊,因為對方不是浪得虛名。
GeorgehandlesChineseandEnglishwithequalease。美國小說家F.ScottFitzgerald(1896-1940)名著《TheGreatGatsby》的中譯是他手筆,取名《大亨小傳》,形似神似,的確天衣無縫。我個人對他的思念,不單因為他在文字上功力過人,更因為他是俗世上難得一見的藹然長者,謙虛、親和,面上常見陽光,隨時隨地都願意扶後輩一把。George,天堂路穩,但你老人家還得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