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得先學國語;學國語,光是「字正」,口擘擘像發聲字典,是不夠的,還得「腔圓」;但腔圓,人家仍舊不知道你說什麼,只覺得你滿嘴囉囉囉……究其原因,不外:一、用詞不同;二、句式不同。
南人的「你走先」,跟北人的「你先走」,就是「句式不同」;要學,只能多看,多聽,多留意。
「用詞不同」,易生矛盾和誤會。譬如,國語的「班房」,指牢房。你到了北京,告訴人:「某港產病文家,正在班房吃馬蹄。」原意,指病文家一生欺世,但逃過法網,仍舊大剌剌的,在教室裏吃荸薺;對方,卻以為這病文家已經獲罪繫獄,大概肚子餓,竟連馬腳,也不放過。
「用詞不同」,不難克服;本來,就不是什麼問題。罪魁,只是教科書裏,有太多「港式中文」,有太多蹩腳病文家,強調蹩腳,也是一種「風格」;你罵他不通,他「鴨子死了嘴還硬」,說不通,正是他媽媽的「地方色彩」。
我寫的《狼八式:寫作與思考》,大概五月才出版,書很厚,要賣八十八元;但今天,我已「偷雞」把內容全擱在網上,讀友可以到「www.stone1997.com」去看,免費的。
書中附錄,光是廣州話和國語的「對譯」,就有二百多條,像南乳,叫「醬豆腐」;飯焦,叫「鍋巴」;爆穀,叫「玉米花兒」;撈麵,叫「拌麵」;蛋撻,叫「雞蛋餡烘餅」;糯米糍,叫「江米糰子」;方包,叫「白麵包」;啫喱,叫「果子凍」;芝士,叫「奶酪」;忌廉,叫「奶油」;齋鹵味,叫「素雜錦」;大豆芽菜,叫「黃豆芽兒」;細豆芽菜,叫「綠豆芽兒」……學了,出門,不僅吃得好;人家說你「沒心眼兒」,你也會知道,是笑你「冇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