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手記:互聯網的史翠珊效應 - 大地

矽谷手記:互聯網的史翠珊效應 - 大地

陳冠希事件一石掀起千層浪,對社會各階層的衝擊,筆者想談的是與網上數碼文化有關的。首先,該批照片剛剛面世時,很多人質疑相片的真偽,認為以目前電腦數碼圖象處理的技術,要造假並不困難;於是傳媒找來數碼攝影專家,把相片放大,觀察頭部及身體最有可能是接口位之處的像素以及光暗度有否破綻及偏差,從而推斷出偽造的可能性不高,打沉了「移花接木論」。

解禁裁決沉重代價

在美國,找專家「鑑定」色情照片不是新鮮事:國家失蹤及被侵犯兒童中心(NationalCenterforMissingandExploitedChildren)每星期會收到約10萬張兒童色情照片,等待他們鑑定是否由電腦製造,每年耗資過百萬美元!事緣2002年美國最高法院解除了電腦製造兒童色情照片的禁令,此後被控藏有或傳閱兒童色情照片者的辯方律師往往以此為申辯理據,控方惟有靠中心找來的專家鑑定真偽。
其實,這是一項極具心理負擔的工作,鑑證員需定期接受心理專家輔導。警方指隨着數碼圖象處理技術的進步,鑑定真偽的成本將會越來越高,這是02年高院作出解禁裁決的沉重代價,不過支持言論自由的法律界人士則認為這是無可避免。
另一個筆者想談的相關話題是網上欺凌行為(cyber-bullying),上載該批照片的人士有心打擊陳的聲譽(有沒有其他如金錢有關的動機就不得而知),可界定為網上欺凌行為。當然,網上留惡言、貼帖子或發電郵侮辱比上載裸照普遍得多。總體來說,網上欺凌的行為更日趨嚴重,相信經常上網交友的年輕人受影響最大。06年10月一名住在聖路易市郊的13歲女童MeganMeier自殺,其父母指女兒自殺前曾在MySpace結識一名自稱Josh的16歲少年,但該段友誼旋即變質:Josh在MySpace給Megan留言絕交,指Megan待友不佳;Megan又曾向母親提及Josh貼過侮辱她的帖子,最終令已患有抑鬱症的Megan走上絕路。

網上欺凌行為趨嚴重

事後被揭發Josh並無其人,該用戶是由Megan鄰居一位母親所建立!該事件發生後,有不少政客提出禁制網上欺凌行為的法案,但很難界定,較有效的方法還是家長多接觸及了解子女的網上活動。
最後想提有論者指警方高調打壓上載照片的人士,造成吸引更多人上載及傳閱的反效果,其實網民一早認識這個現象,並稱之為「史翠珊效應」(StreisandEffect,詳情請參閱維基百科),上月瑞士銀行JuliusBaer向法庭申請關閉網站Wikileaks.org獲准,原因是其發佈一些指JuliusBaer為客戶「洗錢」的檔案,雖然為Wikileaks.org註冊的公司把網站除名,但網民依然可用IP地址瀏覽該站,JuliusBaer的文件更成為下載大熱!輿論就此大施壓力,認為禁令有干預言論自由之嫌,該法官亦重新考慮,推翻早前的裁決,Wikileaks.org就如鍾亦天一樣獲得平反。
大地
電郵地址: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