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蝦 遭殘害<br>環評專家破壞龍尾灘海洋生態

瀕危蝦 遭殘害
環評專家破壞龍尾灘海洋生態

【本報訊】土木工程拓展署倡議於大埔龍尾興建人工泳灘,在環保組織反對下,環境保護署早前有條件接納計劃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要求進一步提交生態價值方面的補充資料。關注龍尾發展的生態保育團體「香港自然生態論壇」指出,前日凌晨發現環評顧問公司人員,於龍尾灘海岸大規模捕捉海洋生物,有已列入瀕危物種的大螻蛄蝦更慘被膠袋密封遺棄於岸邊,批評工作人員以粗暴方式搜查海岸。 記者:蔡建豪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發言人饒戈昨表示,論壇成員前日凌晨於龍尾灘邊發現10多名配上潛水裝備人士,部份人更手持捕捉器具,正大規模捕捉海岸生物,搜查海岸人士包括負責龍尾泳灘環評顧問公司的工作人員。整個搜查海岸行動長達三小時,論壇成員其後也發現,有一隻極珍貴的大螻蛄蝦被困在密封透明膠袋,並遭遺棄於灘邊。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前日凌晨於龍尾拍到懷疑環評公司工作人員,於海邊搜集生物資料。

憂慮「物種遷移」

饒戈批評負責環評的工作人員以粗暴方式搜查海岸,隨便將存活的珍貴海洋生物棄置灘邊更是殘害生命。他指一般環評調查只需一至數名工作人員,是次出動逾10人進行調查實屬罕見。他憂慮工作人員在未諮詢專家意見下,於龍尾進行「物種遷移」,將海洋生物移到另一個生態環境。論壇昨已去信環境局等政府部門,要求政府確保在不影響當地生態的情況下進行環評,以及進行物種轉移前作公開諮詢。
土木工程拓展署發言人昨接受查詢時確認,已委託環評顧問對龍尾生態價值作進一步生態調查,首天實地調查工作於前日凌晨進行。除顧問公司的生態專家外,環保署、漁護署及該署當晚也有代表在場觀察。發言人指當晚調查的目的是記錄生物物種,工作人員收集小量生物,用作統計及拍攝。在完成紀錄後,當晚已將收集的物種放回其所屬的環境,重申調查工作不會影響龍尾生態環境。
顧問呈交的環評報告及關注龍尾發展的團體,在龍尾的生態價值上一直存在分歧意見。環評報告指該處屬一個低生態價值地區,但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的調查,卻錄得逾120種海洋生物,當中更不乏稀有的魚類及蝦類。環保署已於上月5日去信土木工程拓展署,要求提供進一步資料,在收到所需的資料後,環保署長將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條例》,在30天內決定是否批出發展的環境許可證。

龍尾灘部份海洋生物

生物種類:蝦類
生物名稱:大螻蛄蝦、大指泥蝦、薄荷蝦

生物種類:蟹類
生物名稱:小相手蟹、日本蟳、短指和尚蟹

生物種類:魚類
生物名稱:深囗虎魚、雙帶囗虎魚、豹鰨

生物種類:潮間帶動物
生物名稱:斑砂海星、八爪魚、雜色角孔海膽

資料來源:香港自然生態論壇

大螻蛄蝦似瀨尿蝦

【本報訊】香港自然生態論壇懷疑環評公司工作人員本月調查後將一袋海洋生物遺棄灘邊,論壇成員其後四出求證,卻意外發現存於透明袋中的小蝦大有來頭。

瀕危程度等同黑臉琵鷺

該隻名為大螻蛄蝦的生物,原來早被國際權威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入瀕危物種,瀕危程度等同港人熟悉的候鳥黑臉琵鷺。
大螻蛄蝦其貌不揚,外形驟看與瀨尿蝦相若,體背面呈淺棕藍色。大螻蛄蝦身長一般在100毫米以下,體形較小的則只有20至30毫米。頭胸部側扁及腹部扁平的大螻蛄蝦,尾節及第六腹節呈稍向腹面屈曲狀。蝦兒頭胸甲前端分別伸出三葉,寬而短的三角形額角光滑無刺。雌雄軀體也略有差異,雄蝦沒有第一腹肢,雌蝦的第一腹肢則較細小。
根據《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紀錄,上世紀30至60年代,全球30%至50%大螻蛄蝦種群棲身中國海域,目前的種群比例已劇跌至少於1%。
昔日於黃海膠州灣潮間帶廣闊泥灘大量分佈的大螻蛄蝦,常被居民釣採及送到市場出售。在環境惡化及過度捕撈下,該處的大螻蛄蝦已幾近絕迹。

今日你點睇?

如你對這則新聞有任何意見,請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