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擔能力一般是指,每月用於按揭供款的支出佔每月收入的比率。如果一位月入4萬元的人,用18000元於按揭供款,他的按揭負擔是收入的45%。這絕對不是一個低的數字,銀行亦會參考按揭負擔比率作為審批的標準。
每月用18000元於按揭,現時的息率是3%,即借貸額是325萬元(七成按揭),而物業的價格是464萬元。464萬元可以有多大面積,需視乎地點等因素。一般的置業買家都把物業的大小及價格視為主要考慮因素之一,其實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物業的大小及設施、位置、發展商的聲譽等,我建議先看一看負擔比率,才決定物業的大小及地點。
置業考慮投資回報
如果按揭支出是收入的40%,加上稅款準備10至15%,為退休準備20%,為醫療準備5至10%,只餘下15至25%作日常開支,可以說是很不足夠。不過40%的按揭支出不全然是支出,讀者也許記得按揭中包括有本金及利息。只要在置業時有考慮投資回報,本金那部份可以減少你本來是20%的退休準備。大前提是投資的東西要有回報,而且要比通脹高,才可以安享晚年。
因此不要盲目地只參考一個指標,或只以負擔比率是一個歷史的低水平,便胡亂地下置業的決定,此比率只是眾多參考之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及財務目標,只以單一的數據去作決策是十分危險的事。這好像馬拉松賽跑,人人都知道跑步對身體健康,但因為體能各有不同,不是人人都適合跑馬拉松。一位只適合跑10公里賽的人去跑馬拉松可能會中途戰死沙場。同樣以為別人的負擔比率適合自己,又是一廂情願的做法,人家可能很輕鬆,而你卻可能生活在很大的壓力中,長遠帶來了不少家庭問題。
計自己的負擔比率
有了自己的負擔比率,你便可以就可用作按揭的開支去計算出樓價,從而得出物業的大小。借貸多少及年期長短會影響負擔比率。置業負擔過重會影響你其他的財務目標,甚至可能會負擔不起退休的生活。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及法律系講師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