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小投資:宏調措施料謹慎有序 - 潘國光

大環境小投資:宏調措施料謹慎有序 - 潘國光

政協及人大兩會已分別在上周一及周三於北京展開序幕,中央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聚首一堂,討論國家當前面對的挑戰,其中制定與經濟相關的政策、宏觀調控的措施、涉及股市或香港未來發展的議題,最受香港人關注。
雪災已過去接近兩個月,雖然國內的電力、糧食供應及交通運輸已逐漸恢復,卻暴露了國內能源供應的瓶頸問題。中央為了確保有關民生的公用事業價格為人民可負擔,一直對煤炭、石油等能源零售價格作出監管。企業因此對擴大產量欠缺積極性,為了削減成本,更傾向非環保、高耗能的生產方法。

提高能源效益

中央自去年「十一‧五」規劃中已提倡提高能源效益,希望廠商盡量減低工業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傷害。人大今次的重點之一在於推行「大部制」,旨在精簡國務院旗下28個部委,方案的其中一項內容是組建能源部,以應對中國日益緊張的油、電供應形勢。能源部的建立,有望加速能源產品的價格改革,長遠而言有利發電商和煉油商等公用行業。
中國的環境監督機構──國家環保總局也有可能被升格為正部級,使它能有更多預算應對中國不斷惡化的環境形勢,例如若中央實施對高耗能行業,如煤炭、採礦、發電商等徵收環保稅,則會加快行業整合,因為行內規模較小的企業將面對成本上升的壓力。

貨幣政策從緊

中國1月通脹惡化,自然成為中央關注的調控目標,溫總表示希望把今年的通脹率控制在跟去年一樣4.8%的增幅。實際上,1月份的物價,若撇除食品價格上漲,其他範疇的升幅只有1.5%。除了食品價上升18.2%,期內上升壓力亦來自房屋組成部份,包括租金、電費及水費上升6.1%。組成消費物價指數項目中,卻有不升反跌者,如成衣、交通及通訊項目。有別於90年代百物皆貴的通脹情況。當然,中國依然屬於低收入社會,食品支出佔市民消費三成,因此價格上升對生活影響毋庸置疑。若伴隨的是工資一同上升,則這種由需求帶動的物價上升壓力,對通脹造成的影響會更大。
過去,工資增長似乎跟通脹存在非常密切關係。如93、94年通脹嚴重,工資一年內升50%,消費物價按年升逾30%;又例如於99及03年,工資出現短期抽升逾三成的按年升幅,物價亦於同期出現上升趨勢。反觀工資於過去兩年相對保持平穩,增長大概只有5%,未能追上當前通脹率,自去年中按年升逾5%以上,遠低於食品價格上漲,變相削弱消費力,減低花費於其他項目的開支,最終有助降低其他範疇的通脹水平。另外,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數字已大幅放慢,生產商議價能力相信於未來會降低,紓緩部份物價上升壓力。

財政政策從寬

中國政府去年稅收增加三成,財赤情況得到改善,雪災之後強調災後重建,基建開支增加,有助經濟增長加速,並同時減低一直累積下來的龐大外滙儲備及由其所導致的流動性過剩。另外,透過讓人民幣慢慢升值,除可縮減貿易順差,亦可減低輸入通脹。面對外圍經濟及本土需求的複雜變化,溫總定下今年經濟增長目標8%。
筆者認為宏調措施在雪災以後調控手段會較溫和,貨幣政策會從緊,但加息步伐須暫緩。財政政策將傾向刺激增長,增加政府開支,幫助災後民生回復及鼓勵內部消費。

富邦銀行(香港)
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潘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