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個「品」字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得個「品」字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三人成眾,眾口鑠金,這是初民社會最質樸的民意反映。「品」字從口,三張口一致讚好吃,有口碑,大概「品味」是不錯了。這樣的比喻有點誇張,不一定通得過標本抽樣的檢驗,但社會畢竟相信是非自有公論。頭痛了,在一個價值撕裂的社會,未必有判斷是非的共同標準,更別說是非本身有公論了,結果各說各話,信者自信,不信者自不信。
家裏是個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如果硬要講理,一定落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困境。雙方愈覺得自己有道理,硬碰硬,互不相讓,衝突愈大,事情要了不能了。難怪佛門密宗黑教林雲大師常常勸人:「出門要講理,在家要通氣」。通氣的法寶就是「撒嬌」,事緩則圓,天下太平。
在公共領域當然要講理,不能和稀泥,更不能以情代理。但若只知道硬邦邦講道理,不帶點「情」,說話不留餘地,甚至聲嘶力竭,變成人身攻擊,弄得劍拔弩張,卻又何必?不幸這正是臺灣的惡質選舉文化。記得我的初中課本有一句話:「為學必須直窮到底,論人不妨稍留餘地」。
碰到我的朋友,無分藍綠,都痛罵陳水扁當政八年「品」不好。藍的固然恨他入骨,綠的更是無奈又惋惜。陳沒有政績,做人太刻薄,太權謀,他對權力沒有敬畏之心,成天像刺蝟一樣傷人,而且不分敵友。他嚴以律人,寬以待己,身邊部屬和家人都吃上貪腐的官司,還死不悔改,只怪媒介炒作。我的朋友給他慫恿出來當部長,然而時間不過一年,毫無跡象,卻從報紙上看到自己已被撤換,真是情何以堪,何況這顯然不是孤例。陳水扁惹毛連戰、宋楚瑜也罷了,把李登輝和小布什推向對立面,究竟對他自己、對民進黨、對臺灣有何好處?
三月二十二日臺灣選總統。八年前陳水扁在我們的祝福聲中上臺,八年後民進黨像洩氣的皮球跌回到當年「黨外」的草莽時代。他下臺鞠躬,社會鬆口氣。臺灣社會只配有品味、有格調的領導人:馬英九應變也許不足,但無人懷疑他不正派;謝長廷也不錯,但籌碼恐怕給陳水扁揮霍殆盡了。誰輸誰贏,臺灣的民主都得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