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特區街頭遇到久不見面的朋友,十次有十次打過招呼他們都問:「幾時走?」絕對不怕多心的我介意語氣底下的嫌棄,坦白表露極度不歡迎。然後是:「返嚟係唔係有演出睇?」就像我是個專靠各類文娛節目滋養的寄生蟲,夜夜笙歌無騷不歡,徹頭徹尾生人勿近的外太空怪物。大佬,難道我不能和陳生和李太一樣,返香港是為了參與買賣樓宇、食海鮮火鍋、打通宵麻將或者媾仔等等比較富人情味的活動?
在乍暖還寒的三月,這句垂詢通常改為:「返嚟係唔係睇電影節?」脾氣好的時候,深深吸一口氣皮笑肉不笑答:「唔係!」碰巧前一晚睡得不夠,或者剛剛在擠迫的地鐵車廂沒有人體老恤貧讓座,就顧不得已經危危乎的友情會直插谷底,理直氣壯反問:「電影節有咩咁好睇?」你別說,能夠即席執生流利應對的,迄今我還未見過,甚至無人敢聲大夾惡頂撞:「有咩咁好睇?咩都咁好睇!」
口啞啞的一群請不必自卑,這是追捧名牌的自然現象,毋庸自我檢討——你去問問那些在愛馬仕店鋪前行乞的富太,「寶金袋有咩咁好,唔通真係有寶咩」,她們誰也不會有答案。隔籬順嫂都話恨買,咁貴實係好嘢,我個女話擺上eBay可以炒,阿嘉玲前晚出席首映都挽住一個,任揀其一已經是充份理由,你膽敢提出「佢夠挽住偉仔咯,你又試下挽吖笨」這種不合時宜的挑釁,隨時聽打。非常好奇:不管三七廿一一擲千金排頭位買影癡通行證的豪客,是真心鍾愛電影,並且堅信到時不論進入哪一間放映室都會肚滿腸肥,還是食自助餐咪執輸的心理,係唔係都霸住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