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調查,要歸納,最要緊就是要弄些「指數」出來。
「指數」可以很實在,比如「恆生指數」。也可以很抽象,比如「歡樂指數」。這類「抽象指數」的花樣,不會比實在指數少,比如「仇恨指數」、「饒恕指數」。
據最新的調查報告,去年香港人的「仇恨指數」是7.03,今年則為6.19。
這就是說,香港人「仇恨」減少了。
怎麼可以知道香港人「仇恨」少了呢?
最新的例子,是在紅磡體育館舉行的肥肥追思會,雖然大哥鄧光榮護妹心切火遮眼,但在觀眾席上出聲響應「喝罵秋仔者」卻零零星星不成氣候。事後記者訪問所得,與會者的反應也都非常得體,很明事理。
從這一點看,香港人的「仇恨指數」確實降低了。試想,如果這件事在二○○三年發生,鄭少秋那天就很難在紅館「全身以退」了──人們抓不到董建華,就抓鄭少秋,弄不好,會多出一個追悼會。
鄭少秋很無辜,也很幸運,他因為香港人的「仇恨指數」降低而避過一劫。
可見「仇恨」是野蠻天火,一煽燎原。因為「仇恨」的成因複雜,而發洩途徑簡單,「道德」、「公義」都可造就暴徒,暴徒借「道德」、「公義」而起,所為不過是自家的柴米油鹽、恩怨和生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