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的普京在玩弄傀儡,可惜技巧拙劣,贏來一片倒采。
玩傀儡,是一門學問,英國人最優為之。連皇室也是一組華貴的傀儡,但英國人有本事把傀儡玩成國際品牌,讓你遊英國,一下飛機就趕去白金漢宮看御林軍換班,傀儡一點也不儍,圍觀傀儡的才儍。
經營殖民地,也是操玩傀儡的藝術。傀儡這個字眼,其實一點也不「負面」,科學一點,也叫「代理人」(Proxy)。殖民地香港,英國人把一伙黃臉孔的傀儡,放在台前,叫他們做「精英」,入馬會、進行政局,美其名叫做「諮詢」,實際上,有事也讓他們揹黑鍋。
最精采的一場傀儡戲,是越南船民危機。一九七九年,幾萬越南船民逃避共黨統治,乘船闖來香港。英國要在世界上擔負道義,港督麥理浩到日內瓦,高調宣布香港是「第一收容港」。一面米字旗,千帆並舉的畫面,全世界都覺得英國很人道,雖然船民只准留在殖民地,祖家倫敦,幾乎一個也不要。
越南佬看見南中國海有一個英治的天堂,越來越多,漸漸連香港政府也受不了,英國人有點後悔,想把越南人趕跑。但當初話說得太滿,怎麼辦?辦法是在香港的行政局和立法局,找一對華裔的男女議員,叫他們成為「專責越南船民事務」的「發言人」,代表香港民意,反對再收容船民。
這兩位發言人的形象,也經過精心挑選,特別是男的那一位,肥頭大耳,膚色黝黑,回答外國記者問題,用詞刻薄,口口聲聲說「他們越南人」,來到香港,分享了「我們」的利益,漸漸,反越南船民的民意形成,英國人做出為難的樣子,讓全世界看到,是香港的華人,排擠越南的黃臉孔,「種族歧視」的是香港人,與英國無關。
這位前立法局的越南事務發言人,當了傀儡,他自己不知道,還以為是精英。BBC的新聞攝影師,把他的臉孔,在螢幕爆框放大,他不斷「數衰」越南船民,英國觀眾看見他一張如豬肝色的嘴巴,還有一撮鼻毛,你看見了也會大笑,佩服港督的智慧。
最後強行遣返,全部由武裝的華警,月黑風高,如狼似虎地押送越南佬,每一次行動,港督都碰巧地不是外訪,就是述職。英國人玩傀儡,玩得神化,今天,傀儡都成為「精英」。中國接收過來,八年大亂,嘴巴含一口仙水,往他們臉上噴了一次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