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生飛滋不癒或患癌<br>超音波有效量度腫瘤厚度

舌生飛滋不癒或患癌
超音波有效量度腫瘤厚度

【本報訊】舌頭上長白點,很多人會誤以為是因為熱氣生飛滋,原來久久不癒的潰瘍白點隨時是舌癌病徵。香港大學醫學院近年發現,利用超音波可有效量度舌頭腫瘤的厚度,成本較傳統使用磁力共振檢查便宜,病人輪候時間也可縮短,可減低病人因擔心舌癌已轉移至頸淋巴,而進行不必要的預防性頸淋巴腺切除手術。 記者:陳沛冰

港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袁寶榮表示,本港每年約有130宗舌癌新症,60歲或以上是病發高峯期,吸煙及飲酒是引致舌癌主要原因,若喜歡咀嚼檳榔也會增加患舌癌風險。早期病徵包括舌頭潰瘍、出現白斑或紅斑點,後期症狀則有頸部腫脹、吞嚥及說話有困難。
袁寶榮表示,以往利用磁力共振為病人量度舌癌腫瘤厚度,公立醫院輪候時間最少三個月,而且成本高,每次數千元,患者的舌癌隨時已由早期惡化至晚期,並轉移到頸部淋巴腺,不少人因擔心輪候檢查過久,寧願進行預防性頸清掃手術,切除頸淋巴腺。
現時只有30%至40%進行頸清掃手術的病人,是腫瘤已轉移到頸部,袁寶榮形容大部份病人的手術是「白做」,但手術會在頸項留下10厘米長疤痕,或引致出血等併發症。他指出因腫瘤厚度會顯示患者有隱藏頸淋巴腺癌的機會,01年至06年港大研究用超音波,為45名病人量度腫瘤厚度,發現準確度達95%。
袁寶榮表示,若腫瘤厚度3毫米或以下,只有8%機率有隱性頸淋巴腺癌,不會復發,只需切除部份舌頭,五年存活率達100%。若腫瘤厚度是4至9毫米,有44%機率出現隱性頸淋巴腺癌,有7%復發機率,除做舌切除手術外,或需做頸清掃手術。若腫瘤厚度10毫米或以上,則有53%機率有隱性頸淋巴腺癌,復發風險高達24%,需做舌切除術及電療,電療範圍包括頸部。

手術後不影響說話

羅先生(39歲)經常要到內地公幹,見客時通常要飲酒,一星期三至四晚飲酒,每次飲約半支花雕,約四年前有一次進食煎炸食物後,舌頭右邊出現一粒白點,他起初以為是熱氣生飛滋,向私家醫生求診,並到藥房買飛滋膏塗抹,再飲凉茶均沒好轉,半年後證實患上舌癌,幸好腫瘤只有3.5毫米厚,沒有轉移到頸淋巴,手術切除四分之一舌頭。他表示,手術後說話未受影響,但食魚時舌頭欠靈活。

話你知:飛滋最多兩周自然癒合

舌頭潰瘍是舌癌常見早期病徵,即舌頭出現像飛滋般的白點,但其實飛滋與舌癌早期徵狀有很大分別。飛滋屬良性潰疹,通常飛滋在長出後第三至四天令人最痛,第到四天便開始自行癒合,約一周便會痊癒。
部份人可能因同時有牙石或患上糖尿病等問題,痊癒時間會較長,但最多兩周飛滋便會自然癒合。
不過,有少數病人因長出巨型飛滋群,達數十粒,要服用類固醇治療。

「唔係飛滋就係生癌」

香港大學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袁寶榮表示,舌上的潰瘍及白點,「唔係飛滋就係生癌」,若舌上潰瘍兩、三周仍未痊癒,有可能是患上舌癌,市民應盡快求診。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