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打算多買一台手動機械小相機,配合已有的兩台機械機使用,閒暇拍些照片備用。但看了一份影像發展研究報告,有點猶豫,似乎應該先開始屯積菲林。(我不玩寶麗萊,即影即有菲林停產影響不大。)事實上,已經有很多專業攝影師這樣做了。
當大多數人都用數碼技術拍攝、儲存影像,還堅持用菲林的小眾,就只能把興趣當作一門手藝,小心保護傳承。趨勢是大牌子專注搶佔無菲林時代市場,心力都花在鑽研更高解像度。聽說掌管富士菲林的老先生是同道中人,有他在的一天就會繼續生產菲林(不必要求開發新技術),但老先生今年已六十七歲,退休指日可待。把整個產業的希望靠託在一個人身上,即是說希望渺茫,眼前已經是夕陽了。
當然我可以跟你說,菲林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甚至在黑房裏沖曬,等待影像逐漸顯影的過程蠻有詩意,藥水的味道、暗紅燈光、濕漉漉的相紙……都是獨特的個人私密體驗,但這樣又如何呢?數碼相機也真的方便,用電腦編輯圖片的效果也不俗。去年卡塞爾文件展,我已看見有藝術家用電子螢幕展出圖片作品。
只能變成手藝。說的已不是製成品,而是步驟、時間、差誤、原始手感。人味。
像寫字,用鍵盤記字碼,執筆常忘字,更老早不清楚身邊朋友的字跡如何。那天和老友某君談事,他寫下幾句話送我,我才驚歎,相識多年竟不知他這樣寫字的,如獲至寶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