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真的是一票都不能少。
只要票站還未關閉,只要票箱還未封上,即使處於劣勢的參選者,即使在民調中落後的參選者仍有扭轉大局的機會。1948年總統大選,爭取連任的杜魯門被一致看淡,認為他毫無勝望。《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Tribune)甚至在投票未有結果前已大字標題指「杜威(共和黨候選人)擊敗杜魯門」(DeweyDefeatsTruman)。誰知道杜魯門的不停站全國巡迴宣傳策略奏效,成功打動選民,讓他連任成功,也讓事前看淡他的傳媒特別是《芝加哥論壇報》面目無光。
希拉莉的情況也差不多。自「超級星期二」以來,她連輸11場初選;選前的民意調查也幾乎一面倒看好奧巴馬,或至少判定她不可能連勝俄亥俄及德薩斯兩大州。然而,她在各方壓力包括勸退壓力下還沒有退縮,反而連出新招逼選民看清楚自己的選擇,反而加倍努力的拉票。結果,她在星期二讓大部份政治觀察家跌眼鏡,成功拿下兩大州。
希拉莉有條件戰至8月
對希拉莉來說,拿下這兩大州不但擋住了看來無堅不摧的奧巴馬旋風,不但可以煞止此起彼落之聲,更讓她大有條件持續選戰到8月的黨代表大會。
從黨代表的數字來看,希拉莉仍然落後於奧巴馬。但政治從來不僅僅是數字。在贏得俄州及德州後,希拉莉在今次初選中幾乎贏盡所有人口眾多的大州,從西岸的加州到中部的俄州,從東岸的紐約、新澤西到南部的德州。這些州的選民數目遠比其他州多,在總統選舉的選舉人票也遠比其他州多。一個無法在任何一個大州勝出的參選人是否有足夠代表性,是否有能力打敗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肯定惹來不少疑問。誰還可以振振有詞勸退希拉莉,誰能不讓勝出各大州的希拉莉奮戰到最後呢?
選民對奧巴馬仍未放心
選舉結果也反映民主黨選民對奧巴馬這個未受考驗的「政治金童」仍未放心。往下來若果他的對手希拉莉及共和黨的麥凱恩加強對他的攻擊,揭出更多有關他的爭議及醜聞,他的清新形象及獨有魅力會很快消失,他的支持度便可能迅速消退,令選情再次逆轉。
未來寫美國政治史的人也許會這樣寫:奧巴馬未能在俄亥俄及德州一舉擊倒希拉莉,讓爛打的希拉莉重整旗鼓,反過來擊倒奧巴馬。於是,第一位黑人總統要到2016年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