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按及信貸危機將美國經濟推進低谷,為挽救經濟,聯儲局自去年9月開始已「重鎚出擊」大幅減息,但同時引發通脹。雖然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為了穩定人心,上周指美國不會重演1970年代的滯脹局面,但卻未能挽回美股跌勢,顯然市場對其投下不信任票。其言論亦引發越來越多專家討論滯脹問題,反映滯脹的憂慮正開始升溫。
次按問題導致信貸緊絀,為紓緩市場資金壓力,聯儲局遂將利率由去年5.25厘的高位,減至現時的3厘。雖然減息成功令拆息降溫,但次按問題卻越演越烈,且有擴散至其他經濟體系的迹象,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打擊,去年第4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僅增長0.6%,令人擔心今年首季或會出現負增長。
GDP首季或負增長
為了挽救疲弱的美國經濟,伯南克已表態會繼續減息。利率期貨顯示,聯儲局本月減息0.75厘的機會率已急升至70%,惟美息持續下調將不利美元,從而進一步推升商品價格,增加通脹風險。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去年底亦曾警告投資者,美國經濟已顯現滯脹的早前症狀。
伯南克表示,目前經濟面臨的通脹壓力主要來自全球對石油、金屬和食品的強勁需求,這些產品價格在未來幾個月應會回穩,因此通脹壓力會下降,不會呈現滯脹。不過,從油價近日高踞每桶100美元之上、金價邁向每盎斯1000美元,以及農產品價格屢創新高的情況來看,要商品價格大幅回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商品價格難大幅回落
貝爾斯登首席美國經濟師賴丁指出,聯儲局未來將要承擔減息帶來通脹問題,現時已開始有70年代的滯脹感覺。美國1月消費物價指數(CPI)以年率計升4.3%,升幅為兩年來最大;撇除食品及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則升2.5%,更是91年來最快增長,而在同一個月,美國更出現逾四年來首次職位負增長。數據證實美國通脹風險加劇及失業問題嚴重,滯脹之聲不絕於耳。
共和黨參議員謝爾比認為,即使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得令人難以接受,但若聯儲局無法控制通脹,結果將會痛苦得多,並且更加難去收拾這個「爛攤子」。減息可刺激經濟,卻引來通脹壓力,有機會觸發更嚴重的滯脹,面對這個兩難局面,聯儲局未來制訂貨幣政策時定必更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