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部烹煮法 - 李碧華

「火」部烹煮法 - 李碧華

某回見專家研究菜單,原來沒有一份菜單寫得對。專家當然可輕易指正,但我們點菜,一點也不在意。
像白灼(正寫「焯」)吊片、雙冬煀(正寫「爩」)乳鴿、砵酒焗(「囗」)生蠔、豆豉燜(「炆」)雞……如果仔細研究,那菜也不用點,飯也不用吃了。沒一個字懂。
不過我發覺,絕大部份的烹煮方法,都是「火」部(包括「烹」和「煮」這兩個字)。
某些從「水」部,不過是汆、浸、泡、涮、溫、滷、滾、漬、濾,沒有「美味感」。而且好多字都負面,如渣滓、潰爛、潑瀉、滲漏。「泣」和「淫」都是水部的。
但「火」部就精采了,全屬美食製法──炒、炙、炖、炊、炸、烘、烙、蒸(原作烝)、囗、煉、煎、煙、煨、熏、㷛、熇、熬、燙、燴、爆、燒、燎、焮、烤、烚……猛火煮熟的是「囗」、燒煮叫做「爨」(音寸。幾乎不會寫)、把肉浸在湯裏是「爓」(音炎)。
如果做個專題,每回介紹一種烹煮方法,一款特別菜式,長做長有。還可乘機學生字。提供飲食版參考。
不過有些「火」部的字比較悽厲。如「炮烙」,煮是煮,食材卻是人,殷紂時偉大酷刑,把罪犯(或東宮娘娘)赤身綁在炭燒熾熱的銅柱上,皮焦肉裂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