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市場正邁向混業經營及國際化的關鍵改革時刻,各部委之間協調溝通,對政策制訂以至有效推行,成敗立竿見影。兩會舉行前夕,市場傳聞近兩年中央有意研究成立「超級金融監管機構」的說法,又再甚囂塵上。 記者:劉美儀
所謂超級監管機構,即指由目前銀行、保險、證券等「三會」(銀監會、證監會及保監會)分業監管的模式,合一變身為類似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的混業監管體制;人民銀行則如英倫銀行,繼續貨幣政策管理的央行角色。
研究仿效英式監管模式
英國《金融時報》早前報道,預料候任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將主管金融事務,相信他會積極研究設立仿效英式FSA的超級金融監管機構。
其實,混業經營不等於要混業監管,美國、歐洲不少國家以至區內國際金融中心如香港,依然奉行分業監管模式,各監管機構透過常設機制或諒解備忘錄形式,仍能夠保持良好合作和溝通,是否成立超級金融監管機構,是手段而非目的;追本溯源,應先了解中央啓動金融體系變革,希望達致的目標路向。
面對本土日趨複雜的監管需要,以及國際市場一體化的外在形勢,當前中國金融監管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加強各金融監管部委之間,政令協調及溝通連繫的深度力度,特別是涉及宏調措施落實推行、金融證券市場開放的風險監控等領域。
金融協調辦或更合適
熟悉內地金融事務的人士認為,在目前「一行(人行)三會」架構上,成立一個由副總理級重量型人物坐鎮的「金融協調辦」之類、機動性的跨部委協調組織,而非框架繁複、融合需時的FSA體系,可能才是中央當局目前考慮的方案。
其實,在已故副總理黃菊主管金融事務時,類似的協調機制一直存在,但後來黃菊抱恙以至過世,令部委間溝通減弱;加上當前金融市場形勢更形凶險,在在需要較以往更深層次的跨部委協商。
以從緊政策下控制銀行過度貸款為例,人行公佈一月底人民幣各項新增貸款,同比增幅高達16.74%,仍然熱火朝天,正好顯示在落實調控政策及銀行前線監督上,人行與銀監仍須加大協調動力。
英國是全球率先建立金融服務統一監管體系的先進國家,FSA的監管成效又是否必勝保證?
由現任英國首相、在貝理雅政府時代擔任財相的白高敦大力促成下,FSA於97年5月成立,取代了原來由9個金融監管及法律機構組成的多頭分業監管體系,統一行使對銀、保、證等業務的監管職能,其宗旨是保持金融市場穩定及公眾信心,保衞消費者權益及防止金融犯罪等,英倫銀行則主管貨幣政策及扮演最後貸款人的央行角色。
NR擠提凸顯欠溝通
亞洲金融風暴後,不少區內國家如日本、韓國、印尼等,先後效法英國成立超級金融監管機構。不過,一場次按信貸風暴,引發英國抵押貸款銀行NorthernRock(NR)的擠提危機,卻凸顯了FSA、英國財政部及英倫銀行之間,在危機處理中溝通不足的問題,被公眾及議會詬病,特別是FSA與英倫銀行之間權責關係及保障對象。NR個案非但未能顯示混業監管凌駕分業監管的優勢,反而令外界覺得,其效益尚待更多「臨床經驗」印證。
同屬正部級官員主管的中國「一行三會」,其實是90年代初從人行分拆形成,中證監及中保監分別於92及98年分離成立,年資最短的中銀監更是03年才分拆出來,體現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職能分離的一次重要變革。不足20年,中國金融監管體系會否從「分」再走向「合」,暫時看機會仍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