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br>70年代滯脹束手無策

以史為鑑
70年代滯脹束手無策

1973年及79年的石油危機導致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高企,當時聯儲局為了振興疲弱的經濟,亦不惜大手減息。惟減息後當地經濟不但沒有起色,更迅速湧現減息後遺症,甚至出現極度棘手的滯脹。
聯儲局當年減息後,卻遇上油價飛漲,刺激通脹達雙位數,而為遏抑熾熱的通脹,聯儲局又反轉來加息。
不過,聯儲局減完再加的貨幣政策並不能奏效,更加導致美國經濟陷入長期衰退。

息率減完再加

1973年,中東爆發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制裁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石油禁運,令油價由每桶不到3美元,急升至超過13美元;至於79年的石油危機,亦因兩伊戰爭令原油產量急降,油價由每桶14美元漲至35美元。
除了油價飛升推高能源及食品價格外,當時工會勢力亦相當龐大,因此工資也隨物價飛漲,而工資高昂亦進一步推升物價,造成惡性循環,在1969至82年間,平均通脹年率達7.5%。與此同時,工資成本高企卻令企業不惜大幅裁員以減省開支,導致期內失業率平均達6.4%。
聯儲局面對這種高通脹、低增長的兩難問題束手無策,而當局如今要面對的問題雖未及當時嚴重,因為油價升幅較當年為小,而且工會勢力亦較弱。
不過,現時美國已同樣出現滯脹徵兆,因此市場仍對滯脹風險極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