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你們香港人的驕傲」<br>港神奇小子京奧掌色

「他是你們香港人的驕傲」
港神奇小子京奧掌色

29歲,未到而立之年,就成為中國頂級美術學院的教師,成為北京奧運會核心藝術設計的擔綱人物之一,這對一個地道的香港人,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迹。5年前,初到北京的他,一句普通話都不會說,要用筆與人溝通。現今,他卻在中國頂級的大學講台上,以普通話對學生滔滔不絕地講課;5年前,他對北京所知甚少,現今卻參與北京奧運的形象包裝,他參與的藝術創作,將成為北京奧運場館和街頭巷尾的裝飾和標誌。北京奧組委負責藝術設計的官員這樣對記者形容:這個年輕人,是你們香港人的驕傲! 本報記者

他叫陳慰平,英文名Marco,1979年出生,地地道道的香港人。他小學到大學都在香港就讀,2003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後,投考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是當時中央美院首個香港籍研究生。2006年碩士畢業,他留校任教,也是該校設計學院第一位香港籍教師。他更是第一個,也是現今唯一一位,加入北京奧運會藝術核心設計團隊的香港人。

京奧運火炬接力運動員服裝。

陳慰平在中央美院大門前留影。本報記者攝

核心設計團隊唯一港人

Marco的頭銜是中央美術學院奧運藝術中心的藝術總監。該中心是北京奧運會形象的主力設計單位,負責參與奧運會、殘奧會獎牌設計、體育圖標設計、色彩系統設計、核心圖形設計、門票設計、指示系統等等。由Marco負責主持設計的奧運核心圖形是其中重要的部份,即北京奧運會相關的所有物品或商品等,都要先由他們設計好基本元素,再在這基礎上進行具體圖形設計,「例如,人們看到海洋藍色,就想起悉尼奧運;看到桔黃色,就會想到雅典奧運;我現在為北京奧運所做的,就是這些基本元素。」Marco解釋。
所謂核心圖形的概念,即北京奧運會舉辦時,從各類標識到吉祥物,從環境色到核心圖形,從單項體育標識到各類宣傳品,所有的奧運景觀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樣才能突出奧運會整體形象。而在核心圖形的應用過程中,始終將核心圖形所體現的中國文化和環境的特徵考慮在內。

陳慰平主導的設計,成為眾多北京奧運圖標的基本元素。 本報記者攝

運動項目標識

聖火盆設計圖

金銀銅獎牌

五福娃

飛機機身噴圖

以紅、黃組成京奧主色

Marco表示,北京奧運會所有核心圖形主要由五種基礎色調組成,分別是紅(中國紅);黃(琉璃黃);綠(國槐綠);藍(青花藍);灰(長城灰)。其中,紅色和黃色將成為核心圖形的主色。換言之,北京奧運的代表顏色將由紅色和黃色組成。
「其實關於奧運,好多東西唔可以對外講的。」Marco對記者笑言,每位加入設計團隊的成員,都要同奧組委簽署一系列文件,包括安全保密條例等,「每次同人傾到奧運工作,我都好驚會講多講漏嘴,分分鐘要承擔法律責任,」他說。與記者傾談時,也只談奧組委已公開發佈的內容,對一些未公開的內容,絕口不談。
Marco的奧運夢早在2001年就有了。那年北京取得奧運主辦權,而他還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一名學生,當時他就想:奧運會咁大件事,如果有機會參加其program,一定可以學到唔少東西。兩年後,他考入中央美院設計學院,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美院被指定為奧運圖形設計單位,Marco也被選中加入設計中心,成為本屆奧運藝術設計者之一。

「搵錢不要做奧運設計」

但Marco坦言,參加奧運設計名利均無,不管設計者有幾好的創意,創作出的作品都不能署名,產權只屬於北京奧組委,加上奧組委撥給設計中心的津貼簡直微不足道,所以有不少當初加入設計團隊的成員陸續離去。「當初有唔少公司想競爭奧運program,以為一定有油水,點知仲要賠錢,所以都紛紛退出。最後,這副重擔只有落到中央美術學院這個國家最高美術學府。」
「想搵錢一定不要去做奧運設計!」Marco說:「我都只係想到藉這個難得的機會,學多些東西,如果北京奧運會結束後,這些設計和圖形能成為人們對本屆奧運會記憶的一部份,我呢世都滿足晒。」

初到北京 言語不通 捱貴的士

土生土長香港仔的Marco講起5年前初到北京,仍然興味十足。他說,「當時他一句普通話都不會,下飛機上到的士,是用筆同司機溝通,結果仍然被司機玩了一鋪,從機場到中央美術學院本來二、三十元的車費,但最後打錶卻收了近百元!後來我才明白,司機起碼車我繞四環走了一圈,帶我遊車河,個錶才跳到成百蚊!」他笑口騎騎回憶。

「北京提供很多創作靈感」

到學校報到第二日,他又一個人去故宮,參觀完畢後行出北門,見到有不少招客的三輪車,三句話未講完,拉他坐上車就跑起來,他還心想坐三輪車返學校可慢慢遊覽北京風光,因而沒有在意。誰知三輪車拉他在胡同轉了幾圈,車伕就宣告「結束了」,收費500元,他這才明白自己是上了「胡同遊」的車。
Marco就是由最初這樣一個「(港)燦味十足」的無知青年,經5年的浸淫,變成能在中國頂級美術學院登講台為學生授課的教師,成為北京奧組委所倚重的藝術設計主創人員。去年,他更在學校附近買樓,又娶當地一位姑娘為妻,徹底成為京城的一分子。
每天,他不是給學生上堂授課,就是到設計中心做奧運項目,忙得不亦樂乎,感覺十分充實。「做我們這一行,只有到北京才最有前途。」他說:「北京豐富的歷史文化元素,可以為藝術工作者提供很多創作靈感,比起北京,香港實在太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