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apple:鄉郊千年古道乏保護

Greenapple:鄉郊千年古道乏保護

在汽車與公路不發達的年月,前人用鋤頭開山劈石,再用麻繩擔挑,一塊一塊大石,鋪砌成縱橫交錯的山路。經過百載春秋,舊時村民的交通要道,如今變成行山人士的遠足路線。每段古道,都是一段歷史。但古道不受明文保育,某些路段被鄉郊發展破壞,有熱愛郊遊者促請政府設法保育古道。
保育浪潮席捲全港,政府顧此失彼。當局願意以官地換取灣仔古蹟景賢里,不用分文的古道,卻沒有保護之意。香港考古學會多年前曾經考察全港石砌古道,發現這些古道最少也有過百年甚或千年歷史,在1902年的英軍地圖上也有記載。負責考察的考古學家甚至認為,部份古道可上溯至晚唐至初宋時代(公元9-10世紀),建議政府頒佈古道為法定古蹟,予以保護。

受人為或工程破壞

退伍警司蕭諾最近再次根據香港考古學會的研究成果,重返古道現場,發現不少路段已受人為破壞。在西貢至輋下的一條古道,途經禾寮的路段,已被鄉郊工程湮沒;水泥覆蓋着石砌的古道,僅能靠路旁的石塊辨認古道的痕迹。又例如西貢大水井一段古道,現正進行水務署工程,地盤阻塞了部份古道,完全沒有保育意識。
行走古道,勾起蕭諾不少在警隊服役時的記憶,例如往返沙羅洞張屋與鶴藪水塘的一條古道,正是他和一眾同袍七十年代巡邏的路線。蕭諾說,古時石砌的行人路遠比水泥路實際,石塊之間有罅隙可以疏導雨水,水泥路卻受不住暴雨,容易冲毀。
大部份古道位於郊野公園範圍,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郊野公園護理主任楊家明指出,現存古道的狀況普遍良好,沒有需要特別維修。蕭諾最近去信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重提保育古道,但音訊全無。古物古蹟辦事處則回覆本報稱,正研究保育古道事宜,稍後會有具體回應。
記者:蔡元貴
逢周日刊出

本港部份古道路線

地區:西貢
古道起點及終點:蠔涌——飛鵝山道
古道起點及終點:北港——梅子林

地區:新界東北
古道起點及終點:鹿頸——七木橋

地區:大帽山
古道起點及終點:荃錦坳——雷公田(甲龍古道)*

地區:大埔
古道起點及終點:鶴藪水塘——沙羅洞張屋

地區:元朗
古道起點及終點:大欖涌——八鄉
古道起點及終點:荃灣——元朗南坑排(元荃古道)*

地區:大嶼山
古道起點及終點:昂坪——石壁
古道起點及終點:二澳——分流

*已獲漁護署維修
資料來源:古道研究者蕭諾、漁護署